报载:2025北京菊花文化节13日在北京国际鲜花港开幕。热爱生活的北京人又可以开始赏菊花了。
关于菊花,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赞美话。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春,不畏霜寒风冷,单独开放在诸花凋零的秋日,而且还开得那么美丽、那么娇艳、那么百态千姿风情万种,这就难免被人备加喜爱了。
《红楼梦》中潇湘妃子林黛玉的《咏菊》诗中道:“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平章,在这里是动词,是“品评”的意思。依林黛玉这句诗,喜爱菊花,诗咏菊花,描绘菊花,都是从陶令这儿开始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姓陶名潜,字渊明,江西九江人,生活在公元四世纪的我国晋代。因为他被任命为彭泽县令,后来嫌官儿小、薪水低,不屑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印去职,回家种菊花去了。于是,留下了“晋陶渊明独爱菊”之说;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摄其英”,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唐朝诗人白居易也喜欢菊花的性格,他这样《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宋朝诗人杨万里也有《咏菊》诗道:“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宋朝女诗人朱淑真,则喜欢菊花的清高。她写道:“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晚唐时起义造反的“冲天大将军”黄巢,索性在诗里把自己和菊花合而为一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也写诗赞美菊花道:“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这不就是革命者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精神的写照么!
其实,大多数人喜欢菊花是不需要理由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每年重阳节来临,他们就采来菊花,插在头上:“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重阳节人人头插菊花的风俗,从那时就沿袭下来。《析津志》载,元大都时期,每年中秋过后,皇帝自上京返大都,皇帝、大臣及随行人员,人人头上都要簪上一朵紫菊花或是金莲花。有诗为证:“九月登高簪紫菊,金莲红叶迷秋目,万乘时还劳万福”。
明清以后,北京城中喜欢菊花、在自家庭园中栽培菊花的,不在少数。每到菊花开放时节,邀请同好,赏菊、画菊、咏菊,成为文人骚客一大乐事。
菊花被更多城市、更多人民所喜爱,还是在当下。北京、太原、德州、芜湖、中山、湘潭、开封、南通、潍坊、彰化等市,皆以菊花为市花。在园林工人的精心培植之下,菊花的种类更加繁多,花型更美,花期更长,从秋初可开至立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