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把年纪了,我终于填补了人生一个空白,脚踏实地站在了黑龙江省漠河的土地上。地理老师讲了我国蕞北界点“在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后,漠河就成了今生打卡目标地了。
黑龙江省漠河周边局部地图
漠河归来有些时日了,所见所闻还犹如一帧帧电影在脑际回放,于是,电脑键盘上敲击文字,为漠河之行划上一个句号。
仲夏七月,绿皮火车从哈尔滨一路向西、向西北奔驰,窗外景物由绿色田野、绿树逐渐过渡到满目山林了。暗红色云彩托起了一轮耀眼的夕阳。
火车从哈尔滨出发,一路向西、向西北奔驰
凌晨三点被“咔嚓”声唤醒,有人对着窗外不断按下快门。晨曦映衬云层似一波波云海浪涛,也似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一轮红日即将升起。火车过了一个山洞,太阳冉冉升起,给窗外松林染上了一层琥珀色。
凌晨三点的黑龙江省西北部的晨曦
火车扭动着蛇腰在林海穿行,两侧松林笔直立正致意。通过一个阿穆尔小站,缭绕浮动白雾与一个手执绿旗身着蓝色大衣的铁路人构成了一幅静与动的画面,盛夏的早晨竟让人脱不掉冬衣。
6:50分到达漠河车站。出站后,我从蜂拥而至拉客人群里闪挪而出。回望漠河车站,坐南朝北,俄式建筑风格,两个高大的钟楼吸睛夺目,阳光照耀得车站建筑通体炫亮。漠河站为新建,以前只是一栋平房,并以所在乡镇而名“西林吉站”,曾几何时,它是齐古线路上一天一趟的通过站(齐齐哈尔至古莲)。
清晨,到达终点站漠河站
车站建筑前有一长方形广场,东有黑色淘金者雕像,说明漠河与淘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有一块写有“极光之城”巨石,西有驯鹿雪橇铜雕,表示漠河有纬度高寒特色的非常景致;南侧正中有一黑色清代人物雕像,头戴官帽、身着官袍,右手握拳于胸,左手执刀于后,眼神坚毅,目视北方。
漠河车站建筑
车站广场上的淘金者雕像
驯鹿拉着雪橇铜雕
他到底是谁?不去了解,此行将会大打折扣。他是清末爱国官员、实业家李金镛(1835—1890),江苏无锡人,受皇命投身东北,珲春招垦、勘定中俄边界、任吉林知府、长春厅通判、争回国土利益,创办了当时先进的官营商办的股份制金矿——漠河金矿,被尊称“金圣”,深受百姓爱戴。
1877年,莎俄过江大肆盗采我金矿资源,北部边境告急,他前往漠河先期考察,设分局、筹资金、购物资、克服重重困难,于1889年金矿祭山开工,当年产金1.9万两,后积劳成疾卒于漠河任上,时年56岁,此时已累计得金3.8万两,为缓解清廷财政困难,又为开发和巩固北部边疆发挥了“兴利实边”的重要作用,为纪念他的功绩,在漠河、吉林及其家乡无锡三处立祠。
漠河站前广场的李金镛人物雕像
又了解到电视剧《闯关东》中“老金沟”取材地恰是漠河“胭脂沟”金矿,金矿因所采黄金用于为慈禧太后购置胭脂而得名。在那里除了有李金镛祠堂、功德碑,还有跨国枝女墓葬群遗址,这里曾是开采金矿胜地,很多日、韩、俄枝女闻铜臭之气涌入,见证了清末矿区一种特殊社会风态。
胭脂沟石碑
而墓葬群的发现源于一个人路经此地,由于雨后路滑跌倒在地,刚站起来,一只脚踏空而现出一个小洞,他顺着小洞下挖,挖出一个首饰,继续挖,又有耳饰和其他饰品重见天日,曾在此营生的姑娘不幸死去后,被姐妹们用草席裹着,连同生前所用饰品一起埋掉。
金矿于1989年重建,增设现代化选矿车间,采掘深度达地下50米,至1990黄金产量达443万两,创黑龙江省单体金矿蕞高记录……
我想了解,想知道的故事太多了,还需在漠河用心观察、倾听,体会,才不枉虚度此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