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一面青砖墙上,“五一会址”四个金色大字依旧熠熠生辉。194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此召开,宣告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

五一会址
近80年时光荏苒,这座承载历史的建筑,已成为兴安盟红色文化的核心地标。2025年1至8月,仅“一馆三址”(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乌兰夫办公旧址统称)便接待参观者超80万人次,红色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究竟是什么让兴安盟的红色旅游如此引人入胜?作为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地与北疆文化的富集地,它又该如何通过创新表达让革命历史焕发新时代魅力?答案,正藏在其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里。
守护“诞生地” 赓续北疆红色基因
“这里,是内蒙古最神圣的土地。”讲解员话音落下,仿佛将人带回78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时刻。五一会址的青砖依旧厚重,历史却从未走远。
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此宣告成立。如今,“一馆三址” 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也已成为兴安盟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起点。
“从锡林郭勒盟远道而来的红色基因传承志愿者最让我难忘,他们跨越千里,只为追寻这段珍贵的红色历史。” 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担任讲解员四年的杨欣燃感慨道。她提到,近年来,红色文化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中小学开展研学活动、家长陪同孩子参观纪念馆已成为常见景象,公众对红色历史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

游客参观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
“嘀嗒、嘀嗒……”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发报声急促响起。“这声音,源自黄土高坡、宝塔山下。”讲解员介绍说,70多年前,党中央的指令正是通过电波穿越硝烟传到这里。展柜中的电文、摩尔斯电码表和发报机,无声地述说着那段光辉而艰辛的历程。

孩子们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兴安盟珍视每处红色遗产,从革命旧址到史料文书,系统推进75处红色遗址修缮与展示提升。2024年,旧址新增电报模拟研学教室,游客可沉浸式体验收发电报;寒暑假及节假日还面向青少年开展主题研学,结合节庆创新活动形式。

在乌兰夫办公旧址开展研学活动
“我们持续加大红色旅游投入,推进革命遗址保护修缮与展陈创新。”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王天凤表示,2024年,盟本级财政安排895万元用于“一馆两址”展陈提升,优化声光电系统与空间装饰,显著提升了参观体验与教育效果。“一馆三址”红色矩阵作为文旅融合的亮点,将吸引更多游客走进红色场馆,接受精神洗礼。
解锁 “沉浸式” 让红色历史可感可触
“欢迎来到五一会址!”身穿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牧民代表”演员热情地引导游客步入1947年的历史现场。

红色情景剧《曙光初照》

幼儿园小朋友观看《五月的曙光》油画
“解放区贺幛已送到!”饰演“徐代表”的演员声音铿锵,手指墙上悬挂的贺幛高声说道:“这是中共中央东北局的赠礼,这是辽吉省委所送——党中央始终与我们同在!”情绪激昂的表演,令游客仿佛亲历那一刻。
“有旧址、有史料,还有沉浸式演出,这样的红色文化体验太生动了!”刚观看完情景剧的游客盛永赞不绝口。这部《五一大会》沉浸式短剧以五一大会的召开为背景,再现了各族人民团结解放的壮阔历程,至今已演出80余场。

《半扇门板》演出现场

《乌兰河畔的红树林》演出现场

精彩的歌舞剧《赞歌》

音乐剧《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在乌兰牧骑宫大剧院上演
为让红色故事真正“活”起来,兴安盟多措并举:打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赞歌》等大型舞台剧;打造线上AR实景红色文化博物馆;创排《一车毛柴》《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十余部实景互动小戏小品;推出“兴安红色之旅”精品线路,打造系列主题沉浸体验——在解放纪念馆回顾“光辉岁月”,在五一会址“亲历”历史时刻,在党委旧址“聆听”穿越时空的电波……让参观成为一段段走心的记忆。

讲解员老师和老成员共同为新成员讲解

小小红色讲解员正在为游客讲解
“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最早就在我们草原生根发芽……”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内,小小讲解员樊玥晨身穿蒙古袍,站在“红色铁骑”雕塑前声情并茂地讲述,吸引众多游客驻足。
“我们已举办260多期培训,培养了近800名‘小小红色讲解员’。”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宣教部副部长李思宇介绍,其中有494余名学员持续参与志愿服务。14岁的王逸涵就是其中之一,她笑着说:“讲解员的经历让我自己也更懂这段历史,特别有意义!”

学生们聆听红色革命历史
从情景剧到“小小讲解员”,兴安盟通过多元沉浸式体验,让红色历史走出展柜、走出课本,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共鸣的鲜活记忆,让北疆红色基因真正“活”在当下、传向未来。
红花岭上开 多元业态绽新颜
2025年1至7月,兴安盟共举办近200余场文旅体活动,近三成活动融入红色主题。红色文化,已成为这片土地一张闪亮的文旅名片。

2025年兴安盟红色定向邀请赛鸣枪开跑
在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借助数字技术读懂兴安盟的过去与未来;在乌兰毛都草原举办的那达慕大会上,体验蒙古族“男儿三艺”的豪迈激情;在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沉浸于林海雪原的静谧与壮美;在科右中旗的枫林草原,感受辽阔诗意的秋日画卷;在扎赉特旗的万亩稻田,见证乡村振兴中的丰收喜悦;在突泉县春州古城,走近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独具北疆文化魅力的文旅资源,不仅彰显兴安盟丰富的自然与文化底蕴,也推动其持续“出圈”。2025年1至8月,全盟接待游客量与旅游收入实现“双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市场吸引力。
随着秋冬季的到来,兴安盟将红色文化、草原雪景与民俗节庆有机融合,推出“红色兴安 乐享秋日”爱国主义教育研学等多条主题线路,并开发七大类别、百余种红色文创产品,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此外,兴安盟还首次绘制“红色打卡地图”,将13处红色旧址、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串联成线,实现“一图通览、一线感悟”,让革命传统教育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和便捷。
“在设计路线时,我们不仅整合本地红色旧址与特色景点,还联动周边红色资源,共同讲好内蒙古的红色故事。”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刘婷婷表示,“如果时间有限,我们通常会推荐游客先参观‘一馆三址’,再一路向北前往乌兰毛都草原和阿尔山,感受草原与林海的壮丽。在这段旅程中,人们既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也能在夜晚仰望星空,亦或是欣赏民俗表演,享受‘红色+生态’的全方位融合体验。”
记者:周新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