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佛山地铁3号线大良钟楼站出口,人潮如织。地铁带来的不只是交通的便利,更是涌动的人气与商机。顺着人流往文秀社区深处走,你会发现,这里既承载着五百余年的历史文脉,也正悄然演绎着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村域经济实践。
文秀社区,作为顺德最古老的地理与行政中心,以及顺德经济文化艺术的原点,从来就不只是一片地理区域。它是历史的容器,是红色的摇篮,更是城市记忆的活化石。从中共顺德县支部展示馆,到凤山书院旧址,从古色古香的西山庙到气势恢宏的人民礼堂,一砖一瓦皆藏着故事,一街一巷都是风景。
但文秀并没有沉睡在历史中。
相反,它选择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兴商”的路径,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走进北门头,墙面彩绘与规整的管线相得益彰,岭南风情与红色精神悄然对话。打造墟日市集、盘活闲置物业、引进青年创业团队入驻……一系列举措,让昔日的老城区兴起了新业态,过去的商铺林立也新添了时尚潮流的气息。
北门头一角。
而这只是文秀村域经济发展的冰山一角。
文秀懂得“聚集人气”的艺术。文化墟日、主题嘉年华、车尾箱市集、“非遗”体验……这些看似“软性”的活动,实则是拉动消费、激活商业的硬核引擎。去年的一场“潮玩古城·邂逅烟火”文化墟日活动,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游客;今年的“红旗映巷 听见文秀”庆“七一”嘉年华,能集结四十多个摊位,从轻食到文创,从游戏到茶咖,人声鼎沸中,经济悄然循环起来。
今年的“红旗映巷 听见文秀”庆“七一”嘉年华活动,在北门头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市集。
文秀的聪明,还在于它擅用“微改造”而非“大拆建”。比如西后街的提升,没有推翻重来,而是修水道、铺新路、理三线、增绿植。居民自发参与,企业捐资助力,党员担任绿美导师,孩子也加入植绿行动——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共建。而环境变美了,业态也跟着升级:咖啡店、文创空间、特色民宿等悄然进驻,老街区既迎来新居民,也迎来了新经济。
升级改造后的西后街环境优美,引入各种新业态。
你甚至可以看到,一家叫“阿二靓汤”的老字号,没有固守传统,而是在新的消费语境中寻找生机;一些居民抓住机遇,将自家房屋改造为特色民宿,因临近地铁站,且周边文旅资源丰富,生意持续火爆;醒狮文化室里,年轻人设计出狮头钥匙扣、T恤衫,传统文化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走入日常生活,也走通了商业闭环。
令人惊喜的是,文秀依然在生长。今年,它精心打造了“科举文化路”“红色征程路”“奋进发展路”三条社区研学路线,串联更多文化节点,计划将文秀社区打造成集特色旅游、研学打卡、“非遗”体验和美食住宿四大特色体验于一身以及一站式度假目的地。
如今的文秀社区,红色文旅、古巷经济、民宿文创多点开花,传统餐饮与新兴业态相得益彰。它用实践证明,村域经济的发展不必依赖大规模工业,只要找准文化根脉,盘活本土资源,让“文化味”融入“烟火气”,就能走出一条既有特色又可持续的振兴之路。当越来越多的社区像文秀这样,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居民需求融入发展规划,我们或许会发现:村域经济的“好戏”,才刚刚开场。
文/顺德融媒记者莫胜娜
图/文秀社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