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秋高气爽时,怎能不提崛围山?!
位于太原西北的崛围山,以崛围红叶享誉龙城!
如同北京的香山红叶在全国的赫赫有名一般!
所不同的是,崛围红叶是从千年前就已享誉至今,名列晋阳古八景之一,成为众多名人墨客脚下的浪漫和笔下的才情……
一、初见崛围山:解锁太原 “城市后花园” 的 N 种打开方式
对于太原人而言,崛围山是一处近在咫尺的心灵栖息地,它是城市的 “后花园”,也是大自然馈赠的无价瑰宝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路径,都能解锁不一样的精彩。
(一)北纬 37° 的红叶奇迹:当晋阳八景遇上秋日限定
“崛围红叶”,作为晋阳古八景之首,堪称大自然最得意的杰作之一 。每至深秋,2000 余亩黄栌林仿佛被一场盛大的魔法点燃,漫山遍野的红叶,将整个崛围山装点成一座 “火焰山”。从山脚仰望,那一抹抹热烈的红,沿着山势蜿蜒而上,直至海拔 1400 米的山巅,360 度无死角的红叶景观,如同一片红色的海洋,让每一位到访者都沉浸其中,如痴如醉。
登上山顶的 7 层六角舍利塔,宛如踏入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之中。极目远眺,太原城的轮廓在秋日的余晖下若隐若现,“半城烟火半城秋” 的壮丽景象尽收眼底。远处的高楼大厦与近处的红叶交相辉映,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大自然的宁静和谐共生。若是遇上云雾缭绕的天气,整个舍利塔仿佛悬浮在空中,四周红叶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宛如置身于仙境一般。
(二)ZUI 强登山体验:从 “健身步道” 到 “野趣小径” 的全段位攻略
崛围山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绝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为不同年龄段、不同体力的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登山选择。无论你是初涉登山领域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户外达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登山乐趣。
- 新手友好线(1.5 小时登顶):对于带着老人孩子的家庭游客来说,景区内的硬化步道无疑是最佳选择。这条步道平坦宽阔,每前行 200 米,便贴心地设有一处观景平台。一路上,你可以悠然自得地欣赏沿途的风景,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当行至半山腰的观景台时,一定不要错过拍摄 “城市与山景同框” 大片的绝佳机会。以远处的太原城为背景,身旁是漫山遍野的红叶,随手一拍,都是能惊艳朋友圈的绝美大片。
- 进阶挑战线(1 小时速通):如果你是一位追求刺激与挑战的户外爱好者,那么崛围山的野山径绝对能满足你的冒险精神。沿着这条充满野趣的小径穿梭在茂密的松林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成功登顶后,不要着急下山,不妨选择从后山穿越多福寺而下。在这条路线上,你不仅能欣赏到山林间的清幽美景,还能领略到多福寺的古朴与宁静,仿佛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完成了一次 “一脚踏古今” 的时空穿越之旅 。
二、藏在山林里的千年密码:当自然奇观遇见人文瑰宝
如果说崛围山的自然风光是大自然这位丹青妙手挥毫泼墨绘就的山水长卷,那么山中的人文古迹便是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璀璨明珠,它们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崛围山独一无二的魅力。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而上,当那座古朴庄严的多福寺映入眼帘时,仿佛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缓缓开启 。
(一)多福寺:深山藏古寺,一殿阅千年
多福寺,这座隐匿于崛围山巅的千年古刹,始建于唐贞元二年,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战火的摧残,却依然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庄重。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瓦当,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走进多福寺,仿佛踏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佛国世界。寺内古木参天,松柏常青,清幽的氛围让人瞬间忘却了尘世的烦恼。而寺中的三大 “国保级” 惊喜,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大雄宝殿内,84 幅明代沥粉贴金壁画熠熠生辉,它们宛如一部生动的佛教史书,以山水相连的独特形式,细腻地描绘了释迦牟尼的传奇一生。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或端庄肃穆,或慈眉善目,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古代画师精湛的技艺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昏黄的灯光下,这些壁画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将人们带入了那个遥远的佛教世界,让人不禁对古代艺术的魅力肃然起敬。
(二)傅青主读书处:墨香飘散,遗墨尚存
多福寺藏经楼下石砌窑洞前壁上有清末镌刻“傅青主读书处”,并有傅山遗墨尚存。有不少人误以为这就是“霜红龛”(庵),实际上,这是在傅山构筑霜红龛之前借僧房读书之处。大约在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左右,傅山曾在多福寺附近构筑一庵,名青羊庵,入清后又名霜红庵,是傅山专为读书和著书而建。傅山曾说:“道人青羊庵在松阴,爰有句:秋山题不尽,霜叶可山红。”
傅山先生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他的学识和品格深受后人敬仰。而红叶洞,也因为与傅山先生的渊源,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心中的圣地,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他的足迹,感受那份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土堂净因寺:一念千年,大佛依旧
土堂净因寺又名大佛寺,位于崛围山东麓8公里处的土堂村西,依山而筑,东临汾水,古柏参天,杂树交荫。1541年(明嘉靖二十年)《重建土堂阁楼记》碑记载,汉时土山崩坏,裂陷成洞,洞内土丘高及10丈,传为山崩佛现,乃佛教净土之因缘。故村民请来雕塑师加工雕饰,并为之砌建窑洞。1739年(清乾隆四年)立碑1通,亦称“大佛创自汉代”。
据考证,净因寺始建于北齐,1205年(金太和五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
“土堂大佛”为古阳曲县外八景之一。大佛东面原净因寺天王殿所塑四大天王泥塑像已毁,原有钟楼一座,亦已拆除。穿过天王殿,进入前院,有东会馆3间,西会馆窑洞3孔。后院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等佛像,东配殿有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的彩绘木雕像,西配殿有地藏王菩萨和十殿阎君塑像,南侧有韦驮殿,均为明塑,但清代曾经装绘,已失明塑风格。
三、本地人私藏攻略:玩转崛围山的 “时间魔法”
(一)四季皆美!不同时段的专属浪漫
崛围山的魅力,绝非一时一季的惊艳,而是贯穿四季的诗意与浪漫。每个季节,它都以独特的姿态,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蓬勃力量 。
- 春(4-5 月):当春风轻柔地拂过崛围山,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一曲复苏乐章。山间的山桃花、丁香花像是收到了春的邀请函,纷纷绽放出娇艳的花朵。沿着登山道漫步,仿佛置身于一条长达 5 公里的花香长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登上山顶,找一处平坦的草地,铺上野餐垫,与家人朋友共享春日野餐的欢乐时光。此时,俯瞰远方,汾河如一条翡翠腰带,蜿蜒穿过太原城,将城市的繁华与自然的宁静完美融合 ,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春日美景。
- 夏(6-8 月):夏日的城市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而崛围山却宛如一处清凉的世外桃源,平均气温仅 24℃,是太原人夏日避暑的绝佳胜地。傍晚时分,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山谷间,“崛围烟雨” 的奇观便悄然上演。云雾如轻纱般在山谷中缓缓流动,时而如波涛汹涌的云海,时而如静谧的湖面,变幻莫测,如梦如幻。漫步在云雾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仙境中的一部分,忘却了夏日的炎热与尘世的烦恼 。
- 秋(9-10 月):秋天,是崛围山一年中最绚烂的季节,“崛围红叶” 的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而这秋日的美景,也有着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9 月底,山腰处的红叶率先被秋意点燃,星星点点的红点缀在绿色的山林间,仿佛是大自然随意洒下的颜料,此时正是摄影爱好者的黄金时期,他们用镜头捕捉这初红的美景,记录下秋天的第一抹色彩。10 月中旬,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整座山仿佛被一场盛大的红色风暴席卷,漫山遍野的红叶如烈火般燃烧,将崛围山装点成了一个红色的童话世界。此时,也是人流量的峰值,游客们纷纷前来,只为一睹这 “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壮丽景色。若是运气好,在 10 月底遇上初雪,那便是一场可遇不可求的视觉盛宴。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与漫山的红叶相互映衬,形成了 “红叶映残雪” 的限定美景,红与白的强烈对比,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
- 冬(11-3 月):冬日的崛围山,宛如一个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雪后的山林,一片洁白,仿佛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色绒毯。沿着登山道缓缓而上,脚下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仿佛是雪在演奏着一首冬日交响曲。山顶的舍利塔,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塔檐上悬挂着的冰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光芒,宛如一串串水晶珠帘。多福寺的红墙,在白雪的覆盖下,显得愈发鲜艳夺目,红与白的经典搭配,随手一拍都是古风大片。此时的崛围山,少了几分平日的喧嚣,多了几分宁静与祥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冰雪仙境,沉醉其中,不愿醒来 。

四、那些你不知道的崛围山:藏在传说里的烟火气
(一)民间故事里的 “山魂”
在崛围山,除了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那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也为这座山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仿佛是山的灵魂所在,让每一处景观都充满了生命力 。
多福寺旁的 “恋人柏”,无疑是崛围山最浪漫的传说之一。相传,古代有一对恋人,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在绝望之下,两人逃到了崛围山,最终选择在这里殉情。第二年,他们殉情的地方长出了两株古柏,树根紧紧相连,树干相互缠绕,仿佛是那对恋人紧紧相拥,永不分离。每至夏日,两株树还会流出许多树汁,宛如恋人伤心的眼泪,诉说着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如今,“恋人柏” 已成为情侣们打卡的 “爱情见证地”,许多情侣来到这里,在树下许下对彼此的承诺,希望他们的爱情也能像这两株古柏一样,永恒不变 。
而 “九龙山” 的传说,则充满了奇幻色彩。
很久以前,崛围寺曾建在光秃秃的山顶上,庙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十分怜爱,小和尚也对老和尚尊敬有加,视若父亲。生活中,他们衣食均分,亲如父子。然而,老和尚屋里的一个小匣子,却始终是个谜,他从不允许小和尚触碰。一天,老和尚下山化缘,再三叮嘱小和尚不要动那个匣子。但好奇心作祟,小和尚还是偷偷打开了匣子。刹那间,只听 “轰隆” 一声巨响,犹如雷鸣闪电,匣子内九条小龙腾空而起,向着四方飞去。与此同时,庙内火光冲天,老和尚发现庙院起火,急忙飞奔上山营救小和尚。
可当他刚把小和尚拖出院外,回头一看,庙宇已化为断壁残垣。神奇的是,庙宇四周却瞬间出现了九座土山,而老和尚和小和尚也在那一刻化成了两棵并肩而立的松树,也就是如今寺门前的 “师徒树”。原来,匣子里装着九条即将成仙的小龙,在它们尚未成仙时打开匣子,便会招来大祸。和尚逃出庙院时,是不能回头的,一旦回头,就会变成树木。那九条小龙虽未成仙,却化作了山峰。
如今,这九个山头已长满了茂密的松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后人便将其命名为九龙山。这个传说,不仅为崛围山的九龙山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师徒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命运的无常 。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舍利塔尖,当深秋红叶铺满登山步道,当古寺钟声在山谷间回荡,崛围山早已不仅是一座山,而是太原人心中的 “后花园”。它既有征服山顶的成就感,也有静听松涛的治愈感,更有触摸历史的厚重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