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鲁西南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齐鲁大地上。在漫漫千载历史长河里,这里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古诗词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着这个千年古县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梁园和栖霞山作为单县重要的文化地标,在古诗词中频频出现,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历史的变迁,成为古单县文化的重要象征。
文|谢新春
栖霞山,又名梁王台,其遗址在单县古城护城堤的西南部,俗称“老山堤顶”。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座“梁孝王台”,回忆着曾经的辉煌。
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封其子刘武为梁王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刘武死后被谥为孝王。据《单县志》载:“梁王好营宫室,建东苑延亘三百余里,单父于其中。”刘武在睢阳营造宫室,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梁园,为游猎、休息之处,栖霞山是其中一部分。
梁园内风景优美,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到来,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一度形成有名的“梁园文化”。众多文人墨客包括当时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枚乘等都在梁园留下了诗赋佳作,传唱天下。
因年代久远,有关单县梁园的诗赋多已散失,湮没在历史长河里。但当时营造出来的浓厚文化氛围使梁园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梁园代表了西汉初期皇家园林的辉煌,是当时社会繁荣和文化昌盛的象征。它不仅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源泉,也成了文人向往的文化交流学习圣地。
如果说汉代文豪雅集只是奠定了梁园和栖霞山的文化地位,那么,唐代诗仙李白的数次登临则将之诗化。
李白曾多次游览栖霞山,留下颇多诗作。据记载,天宝三年(公元744),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辗转来到山东,在单县和杜甫、高适、陶沔相遇,联袂共登半月台,饮酒赋诗,传为佳话,史称“单父半月台四君子”。
李白诗兴大发,佳作频出,他在诗中写道:“碧草已满地,柳与梅争春……今日非昨日,明日还复来。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园东。”描绘了栖霞山的美景,再现了一幅绿草满地、柳梅争春的天然画卷。
李白在《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中写道:“吾家青萍剑,操割有余闲。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诗中记录了李白为族弟李凝送行的情景,展现了众人在栖霞山开怀畅饮、借酒冲淡离情别绪的场景。
诗仙李白之后,诗僧灵一也曾在此游览,留下《栖霞山夜坐》诗:“山头戒坛路,幽映雪岩侧。四面青石床,一峰苔藓色。松风静复起,月影开还黑。何独乘夜来,殊非昼所得。”诗中描绘了栖霞山夜晚幽静的景色,四面有“青石床”可供游人休憩,松林青苔,景色幽美,展现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
明嘉靖年间,青州名士夏维藩在单县县令任上,有诗《栖霞晚照》,生动描绘了栖霞山的优美景色:“有山不数仞,乃近城南堤。秋崖生紫翠,林樾荡烟霓。”当时栖霞山是远离尘俗的僻静之处,诗人表达了对这里的向往之情。此诗也是有名的古单县八景诗之一。
到了清末,不知什么原因,栖霞山已然不见踪迹,只留下一座高台——梁孝王台。诗人们来此寻觅古迹,顿生茫然之感,通过诗作抒发怀念和感慨之情。
清代单县诗人王洞在《梁苑怀古》中写道:“旧游何处问梁王,单父城边野草荒。闻道离宫连汉苑,久无嘉客似邹阳。南来河水殊今昔,夕照霞山复渺茫。陵谷千年经几变,登临指点说沧桑。”
清代单县诗人谢衮写有《栖霞山怀古》:“梁王筑山涞水涯,硉矹千仞落红霞。筵开人去空日暮,霞光时绕岩端花。青莲此地留佳宴,云际离离悲鸿雁……”
清代单县诗人刘峨写有《栖霞山》:“梁王游观定何处,李白酣乐亦长语。两家遗迹同扫除,来者脉脉去者倨。有客立马临斜阳,就中颇爱青莲狂。青萍宰割不得意,鞍马歧路成沧桑。”
梁园和栖霞山作为单县的文化地标,在古诗词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们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更是历史文化的象征。
从西汉时期的皇家园林梁园,到唐代诗人笔下的诗意栖霞山,再到明清时期诗人们对它们的怀念和感慨,这些古诗词串联起了单县的历史脉络,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作者为单县作家协会会员、单县摄影家协会会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