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一场延续千年的摩梭传统仪式——“转山转海”,在2025年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中焕发出时代光彩。这一天,不仅是摩梭人致敬自然、祈福未来的神圣时刻,更成为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
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曹正林供图
“转山转海是我们摩梭人世代相传的仪式,表达的是对山水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转山转海传承人李直知说道。节日当天,人们身着绚丽的民族服装,以步行、骑马、划猪槽船等多种方式,沿湖进行庄严而欢快的转山转海仪式。深山祈福、湖畔欢歌,不仅是一种信仰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今年,凉山州将这一民俗正式确立为地方法定节日,并同步在盐源县泸沽湖和木里县香格里拉湖两地举办系列庆典。泸沽湖会场以“湖畔交响”“山海致礼”“节日欢歌”“转山转海”四大板块呈现精彩内容:摩梭青年跳起传统甲搓舞、达巴诵经祈福、悠扬山歌与特色乐器演绎,配合猪槽船方阵,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香格里拉湖会场同步推出环湖徒步、民谣音乐节、藏服展示和火秀表演等多元活动。融合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吸引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体验。
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曹正林供图
更令人瞩目的是,本届转山转海节还与“环球人物年度盛典”联动,举办“泸沽湖对话”论坛,邀请国内外文化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旅游专家共话跨文化合作与民族创新。节庆不再只是民俗的再现,更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多元文明对话的桥梁。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多次到访泸沽湖。他分享了一位当地老人的话:“旅游业好,泸沽湖的人‘数票子’,沿途百姓‘看车子’。”
一句朴实的地方方言,道出了文旅发展为当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创业,民宿、餐饮、手工艺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统计,环泸沽湖区域已有近500家民宿,带动就业超过3000人。2025年暑期,泸沽湖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同比分别增长超30%和40%,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盐源县融媒体中心
川滇两省协同推进泸沽湖治理,实施生态搬迁、湖滨廊道建设、智慧旅游系统打造,让“高原明珠”持续焕发光彩。木里香格里拉湖也通过划定生态红线、修复湿地草原、建设环湖步道等措施,守护生态本色、提升旅游品质。
从一场传统祭祀,到一个国际节庆;从一个民俗仪式,到一个文旅IP——转山转海节的蜕变,是凉山州落实省委“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州委“文旅强州”战略的生动写照。它不仅让摩梭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持续生长,也为四川全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民族团结与经济共兴提供了“凉山样本”。
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山水在敬畏中更美。转山转海节,正带着摩梭人的千年信仰与现代社会的文旅梦想,从高原湖畔,走向世界视野。(任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