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火车头静静伫立,红砖厂房与钢架结构相映成趣,仿佛一幅工业时代的立体画卷骤然铺展在眼前。可当你转过身,耳边飘来一阵悠扬的现场音乐,身边穿梭着拍照打卡、笑语盈盈的年轻人……这里,是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它像一座藏在城市心脏的“记忆迷宫”,既保留着岁月的痕迹,也跃动着当下的节奏。
图为游客在园区拍照打卡。(图/潘德玉)
“这是一个可以放松、回忆,还能遛娃的好地方!”周末带家人前来游玩的市民彭心怡感慨道。她五岁的儿子正趴在三线建设展示馆的橱窗前,好奇地望着那些老机器。
前身为长征十二厂的1964文化创意园,并没有选择推倒重来。相反,它巧妙地将斑驳的红砖墙、高耸的钢架梁与现代文化空间融为一体。走在温州路的梧桐树下,你很容易邂逅从非遗工坊飘出的手作香气,或是从复古书店漫出的咖啡味道。这里不仅是老厂房的重生,更是一段城市记忆的温柔延续。
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一角。(图/潘德玉)
“我们不只是改造旧建筑,更想安放一座城的情感。”园区运营负责人韩思成介绍:1964,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三线建设者乘蒸汽火车奔赴遵义的火红岁月。如今,它成了文化的新坐标:艺术展览、周末音乐会、文创市集、吉他协会的日常排练……一切都让历史自然而然融入现代生活。
正在美术馆看展的学生方誉琨说:“我常来这儿,每次都有新发现。有时候是一个小众展览,有时候是一场街头音乐会,甚至只是坐在广场台阶上发呆——都觉得跟这座城市更近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园区里还“藏”着不少彩蛋:比如那棵与老机床相伴的玉兰花,每年春天如期绽放;比如仍在使用的人民防空警报楼,仿佛时间的叠影,无声诉说往昔;还有不定期出现的文创市集,总能淘到别致的手作好物。
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三线建设博物馆。(图/潘德玉)
据统计,今年1至8月,1964文化创意园已举办各类活动40余场,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实的生活场景。从小红书上的打卡攻略,到抖音上的音乐会短视频,这座园区正用文化唤醒城市活力,也让更多人在烟火气中触摸历史。
“在老地方,遇见新生活。”——印在墙上的这句话,或许正是这里最贴切的注脚。当音乐节遇上红砖房、艺术展走进老厂房,这里不再只是一个文创园,更是一座城市可触、可感、可生活的温度场。它悄然重塑着人与空间的关系,也让遵义的故事,有了新的讲述方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权若青
编辑 曾书慧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