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象湖风景区,一座以“文化生态桥”为定位的浮桥静静地横卧于象湖碧波之上,连接西岸与湖心岛,成为豫章书院文化序列的重要延伸。
作为南昌市2025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豫章书院游览步道项目“书院桥”已全面完工。这座浮桥不仅是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更是我市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近日,洪观新闻记者通过采访相关设计人员,为广大读者深入解读浮桥背后的设计理念与文化价值。
与古建相映照 与湖水共呼吸
作为新豫章书院的核心配套,浮桥被赋予“连接湖心岛的文化纽带”的使命。该项目设计师游科华坦言,从拱桥、梁桥、廊桥等20余种方案中最终选定浮桥,正是基于其对文化序列的连贯性塑造。从西广场“三间四柱”的唐宋式棂星门牌坊起步,到木材桥面铺装、圆木组合的低矮通透栏杆、木纹涂装浮船,每一处细节均与古建筑质感高度契合,形成“牌坊—浮桥—书院”的完整文化轴线。
游科华告诉记者:“通过现代工程技术再现传统建筑美学,浮桥不仅满足了交通需求,更让市民在漫步中感受着豫章千年文脉的流动。”
象湖作为省级城市湿地型风景区,是我市“山水名城,生态都市”的生态名片。浮桥的设计遵循“最小化生态影响”原则,与传统桥梁需打桩、围堰不同,浮桥无需水下基础,避免了施工对湖底生态的破坏。这一设计完美契合象湖“城市绿肺”的保护定位,实现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我们像对待生命体一样对待这片水域。”游科华介绍,浮桥采用预制拼装模式,大幅减少现场施工时间与污染风险,确保象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面对象湖水位季节性变化与风浪挑战,浮桥展现出卓越的适应性。3条浮船通过钢骨架连成稳固单元组,中间设置船锚,两端加装纵向锚索,使桥体可随水位自然升降的同时抵御风浪偏移。通过优化船型与间距,桥面既保持亲水体验,又实现结构安全与视觉通透的统一。
“它是一座‘活’的桥,与湖水共呼吸。”南昌市城规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动态设计不仅降低维护成本,更赋予浮桥独特的灵动美感,使其成为湖面一道优雅的风景线。
诗意连接城市与自然
轻盈融合文化与生态
浮桥的建设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模式,工期较传统混凝土桥缩短近一半,造价大幅降低。这一高效经济的建设模式,避免了水中施工的额外费用,以最小经济代价盘活了长期闲置的湖心岛旅游资源。
如今,浮桥已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新热点。傍晚时分,漫步浮桥,远眺书院建筑群倒映湖中,近观水鸟翩跹,文化与自然在此交融共生。“这座桥让我们看到了南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生态保护的决心。”市民黄梦琳感叹道。
从方案构思到落地建成,豫章书院浮桥倾注了设计者的文化匠心与生态智慧。它不仅是水上交通的载体,更是我市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的重要符号。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市在历史文化传承与生态城市建设中找到了创新平衡点,为全国同类项目提供了“南昌方案”。
接下来,这座浮桥将以轻盈之姿承载厚重历史,以开放之态连接城市与自然、过去与未来,成为我市“自然与文化共生”的生动注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