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洪水大洞
“西坪有村曰竹山,林森路远皆奇观。壁立千仞一线牵,半岩洞中隐神仙。幽涧迂回险中求,水龙盘曲静处酣。洞外瀑布消暑气,万千烦忧散云烟……”这是播地一位文人曾经写给“洪水大洞”的诗作,诗中描绘了“洪水大洞”的险奇别致,表达了作者对其无限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这处景致,真有那么神奇而美丽?不得不让人心驰向往之。
远看洪水大洞
洪水大洞,位于遵义市播州区西坪镇竹山村。竹山,旧名“泉涧”,从名字看上去就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地方。其地理位置,处于西坪、虾子、喇叭“鸡鸣三镇”的交界之地,位于美丽的湘江河边上。这里的山林、泉水、洞穴等,尽享大自然千万年来的精心雕凿,因而各具神姿,尽显鬼斧神工之妙。而西坪,又有遵南“进士之乡”的美誉,600余年的文脉传承,让这里人民勤劳,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更赋予了这里以洪水大洞为代表的神奇景致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由于长期交通条件的制约,让这些富有诗意的美景隐于深山、藏于云烟、匿于过往。
洪水大洞“吐”出的“洪水”
唯有亲临洪水大洞,方可知其神奇景致的气势磅礴。在景区那个简易的停车场一下车,耳边就传来轰隆隆的水声,仿佛走入了李白《望庐山瀑布》那恢宏的诗意。沿着山间小道往下步行大约5分钟,突然峰回路转,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田畴,人们在田畴里劳作,牛羊在山野上悠闲。仰望对面高山,百丈绝壁上镶嵌着一个幽深的石洞,犹如巨虎张开的大口,那就是悬空于绝壁之上的洪水大洞。走到绝壁前的洞口下,可见洞的左侧山腰还有两个小洞,冲出来的两股“龙吐水”,直泻而下,坠入下面碧绿清幽的深潭,水满溢出,又往下形成了多道美丽的银色瀑布,声脆悦耳。最下面是一个较大的深潭,平缓的水面更显碧绿。深潭前面是条小河,水流向堤坝,穿过跳礅间的缝隙,向下坠落又形成瀑布,然后蜿蜒向前,注入湘江河。
两股“龙吐水”
听说,沿着一条通向绝壁的窄窄栈道,可到洪水大洞的洞口,可见洞内水流潺潺、怪石横生、钟乳林立的美景,还可沿洞内“卧龙”之脊到“龙塘”,再乘舟而行,可到背山的出口。可惜,那条传说中的古栈道,早已湮没于灌木之中,无法寻路前去。不过,在瀑布的下面,脱鞋在水中体验那种冰凉心爽,赤脚踏行于瀑布冲涮的钙化白花岩石上,在浅浅的瀑布上尽情戏水,体味儿时耍水的天真感觉,倒也十分惬意。
岩石上奔流的瀑布
洪水大洞,也许是因为洞内有常年象“洪水”一样奔流出的山泉水,才得名“洪水大洞”。旧时,曾有土匪盗寇在此栖身,当地百姓也曾经在此躲避过匪患。据当地人介绍,这个深约七八里的大洞,特殊紧急时期可容上万人。洞顶的山巅,还有古营盘遗址,相传为清咸同年间当地民众为躲避号军骚乱自发而建的军事设施,现已坍塌湮没于山顶灌木之中。《续遵义府志》载:“西坪洪水大洞,在平水里,距城南一百里。居半岩间,俯临湘江,会数大水,浩浩汹汹,横流其下;路径缘岩壁逼仄而上,不容并行,故一夫当关,无敢过而问者。贼至,无所施其术,惟久困,尽其粮,乃可言惫。同治间,有相约入居者,惜其初全无绸缪,贼得乘间以入,劫杀靡遗。不意于贼焰将息之时,尚遭惨戮,非地不利,疏于人谋之过也。”大意是:西坪洪水大洞,在平水里,遵义城南有一百里。洞在岩中间,可俯瞰湘江,洞中有大水横流而下。有条只容一人独行的小路可缘岩而上到洞口,有一夫当关的险要。如贼来,都无强行攻下的办法,只有长期围困,让洞中粮食断绝,才有可乘之机。清同治年间,当地居民相约躲避洞中,可惜没有作好长期的备粮计划,粮尽而人心乱,号军乘势攻入,民众惨遭劫杀。没想到在号军气数将尽之时,这里民众还遭一次劫戮。由此可见,再好的防御天险,没有好的防御谋略,最终也会破防。
岩石上奔流的瀑布
当然,在今天的太平盛世,洪水大洞已经不再需要天险的防御功能,更不需要完美的防御谋略。它只需要与淙淙的瀑布、潺潺的流水、碧碧的深潭、险险的悬崖一起,继续在这大山深处尽情美丽即可,让更多的网红、航拍达人、文人、画者、旅游爱好者、露营爱好者、深夜垂钓者等来此体验,来此宣传,让这个“养在深闺”的美丽景致知晓于更多的人。当然,更需要当地政府用好乡村振兴政策,筑巢引凤,继而铺设好景区道路,建设好景区停车场,摆布好亭台楼阁,落实好景区服务配套,丰富旅游业态,让这里真正成为旅游、避暑、休闲、吟诗、作画的最佳目的地。
远观“龙吐水”
洪水大洞及深潭
绿林及深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