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境内,刘家峡水库岸边,是继莫高窟和麦积山之后的甘肃第三大石窟。
我们乘游船游览刘家峡水库,至终点站炳灵寺下船。
炳灵寺石窟,始建造于北方十六国时期(304-439年),北魏至明清持续营造,最初叫唐述窟,唐朝称龙兴寺,宋朝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炳灵寺石窟有上下四层,现存窟龛216个,石雕像680身,泥塑108身,石胎泥塑27身,壁画900多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
171 窟,坐佛,建造于唐开元十九年(737年),由陇右群牧使兼凉州观察使薄承祧出资修建,像高27米,上半身依山石雕,腹部以下为泥塑,炳灵寺石窟中体量最大的佛像。
16窟,睡佛,长8.64米,脚穿木屐,始建造于南北朝北魏时期(386-534年),后有唐代、明代两次重修层。
3窟,始建于唐代(618-907年),明代重绘。窟中凿一四坡顶方塔,塔高2.2米,方形盝(lù)顶,盝顶是由四条正脊围合成平顶;下方连接庑(wǔ)殿顶结构,庑殿是沿中轴形成前后左右四面斜坡。
6窟,建造于南北朝时期北周(557-581年)。窟内石雕一佛二菩萨。佛像面形丰圆、脖颈粗短,身着通肩大衣,结跏跌坐,双手结禅定印。
8窟,建造于隋朝(581-618年),窟内造像与壁画塑绘结合。
17-47窟,建造于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650-705年),造型简洁生动。
钟馗捉鬼,唐玄宗即位(712年),传说钟馗殿试为新科状元,唐玄宗嫌其相貌丑陋不予录取。钟馗一气之下,头撞殿柱而亡。一天,唐玄宗梦见两个小鬼绕殿奔跑,惊慌之时,身材魁梧的钟馗衣着大红袍、腰束白玉带,勇猛异常,将小鬼踩于脚下。画家吴道子根据唐皇梦述,绘出钟馗画像。唐皇见画像后大喜,正是此人,便封钟馗为“捉鬼大神”,命宫中、民间逢年过节张挂钟馗画像。
64龛,建造于唐仪凤三年(678年),石雕一佛二菩萨,雕凿简洁生动,形神兼备,是炳灵寺最具优表性的唐代佛龛。
70窟,始建造于唐代,明重塑、重绘。
窟内正中木胎泥塑八臂十一面观音像,由上而下多层排列。明代藏传佛教的壁画,有坛城图、十八罗汉、经变画等。
沿栈道参观炳灵寺石窟时,我们发现有一些石窟安装了窟门,窟门紧闭,铁将军把门。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些是特窟,只买大门票不能进入参观,还要另外花钱买特窟门票,方能开门得以进入参观。
闻之令人唏嘘不已,古人的创作,被今人攫取成为赚钱手段,理由五花八门。旧时剪径的山大王,也有充分的理由:此山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姊妹峰,紫红色砂砾岩被侵蚀切割形成两个造型奇特的石柱,柱高约150米,直径约30米,状若姊妹二人相拥。
老君洞石窟(184号窟),始建于南北朝北魏时期(386-534年),窟内尚存有北魏时期的佛教壁画。在北宋后被改建为道教场所,明代起该窟为道家所居。
现存太上老君像,为清代道教信徒刘姓道士于光绪年间重塑,高1.77米;两侧有近代道教泥塑及骑狮菩萨等造像,并插檐改称“老君洞”。
炳灵寺石窟造像跨越千年,北魏造像细颈细腰、秀骨清像,唐代造像强调丰腴之美,元、明时期藏传佛教传入炳灵寺,原有洞窟经过大量的重修重绘,形成在同一洞窟里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种佛教艺术共存,清代甚至形成佛道共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