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北京房山云居寺:穿越千年的信仰与时光
作者 申艳娟
我早就听闻云居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怀着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之心,我满心期待地前往这座古寺,希望能一探它的神秘面纱。
云居寺坐落在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的白带山下,东接上方山,西俯拒马河,占地7万多平方米。当我远远地看到那灰色墙面的大门,门上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云居寺”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上方悬挂的红底白字牌匾上书“佛”字,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扑面而来。
走进云居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四柱七楼的木牌坊,雕梁画栋,色彩明丽,“千年古刹”四个苍劲俊秀的大字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穿过牌坊,沿着中轴线前行,依次是毗卢殿、释迦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及藏经阁 ,两侧配殿布局严谨对称,展现出典型的唐代寺院建筑风格。每一座殿宇都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在释迦殿,也就是大雄宝殿内,供奉着明代的紫铜佛祖像。佛像慈眉善目,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周围香烟袅袅,信徒们虔诚地跪拜祈福。我静静地站在一旁,感受着这份宁静与庄严,心中的杂念也渐渐消散。
继续前行,来到了药师殿。殿内供奉着慈悲为怀的药师佛,药师佛身披黄色袈裟,双手结印,端坐在佛龛之中,宝相庄严。我仔细端详着佛像,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虔诚之心。在药师殿的两侧,还摆放着一些介绍佛教文化和云居寺历史的展板,让我对这座古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走出药师殿,拾级而上,一座八角形的高塔出现在眼前,这便是云居寺的标志性建筑——北塔。北塔气势宏伟,造型独特,一塔跨两朝,基座建于隋朝,塔身则是辽朝所建。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 。塔下部的基座上,每块佛砖上都刻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的偈子,这些偈子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北塔四周角上,是四座方形小塔,这些小塔都是唐代所建,重檐七层,造型古朴典雅。我绕着北塔和小塔缓缓踱步,欣赏着这些精美的建筑,心中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塔院里,还有几通古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隋代的“贤劫千佛碑”和元代的“白话圣旨碑” 。“贤劫千佛碑”的“题记”在碑的正中间,四周刻有千尊佛像,虽然历经岁月侵蚀,佛像已有些模糊不清,但仍能感受到其当年的庄严与神圣。“白话圣旨碑”则用白话写成,纪年用的是十二生肖,内容刻的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一道圣旨,这种独特的形式在古碑中极为罕见,也为研究元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离开北塔,我来到了纸经展厅和木刻经展厅。这里收藏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刻藏经近8万块,耗时5年完成;另有珍贵纸经50卷,部分在2025年皇城艺术馆特展中首次对外展出。走进展厅,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在玻璃展柜里,一本本古老的经书静静地陈列着,它们有的纸张已经泛黄,有的字迹已经模糊,但每一本都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文化。我隔着玻璃,仔细地观看着这些经书,想象着古代僧侣们在青灯古佛下,虔诚地抄写和雕刻经书的场景,心中对他们的信仰和执着充满了敬佩。
在云居寺,还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那就是“舌血真经”馆。这里讲述了明代祖慧师傅刺破舌尖,滴血为墨,写就《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长达60万字的故事。馆正中摆放着祖慧师傅挑灯写经的蜡像,橱窗里陈列着经书原件。看着那朱红色的字迹,我仿佛看到了祖慧师傅在昏暗的灯光下,忍着剧痛,一笔一划书写经书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这份对信仰的坚守和奉献,让我深深地震撼。
云居寺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的自然风光也十分秀丽。寺庙周围绿树环绕,山峦起伏,空气清新宜人。漫步在寺内的石板路上,听着鸟儿的欢唱,感受着微风的轻抚,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在这里,我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和烦恼,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
这次参观云居寺,让我收获颇丰。我不仅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还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人对信仰的执着追求。那些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佛像、珍贵的经书和感人的故事,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我心中一段难忘的记忆。离开云居寺时,我回头望去,夕阳的余晖洒在古寺的红墙黄瓦上,勾勒出一幅美丽而祥和的画面。我知道,这座古寺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将永远闪耀着光芒,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奥秘。



















作者简介:申艳娟,1963年10月出生,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人。系原北京军区守备第3师首任政委申泰昌的女儿。现居住在北京,在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是一名电气工程师,现已退休,被聘为国家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高级专家,紫云书画院副院长,有多篇文章在网络等多家媒体发表。业余爱好:旅游、运动、写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