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子里的胡同很多,这里只能列举二三。
蓑衣胡同明代属靖恭坊,称"裟衣寺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改称"蓑衣胡同",因此处旧有裟衣寺,"蓑"为"裟"字之讹,故名。裟衣寺具体位置今已无考。"文革"中一度改为"辉煌街二条",后恢复原名。胡同位于地安门东大街北侧,东西走向,呈曲尺形,西端南折。东起南锣鼓巷,南止福祥胡同,北邻雨儿胡同。全长295米,宽3米。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现代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任先生曾在胡同内2号院居住。
雨儿胡同明代也属靖恭坊,称"雨笼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始称"雨儿胡同",民国沿称。"文革"中一度改称"辉煌街三条",后恢复原名。胡同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东不压桥胡同,南邻蓑衣胡同,北靠帽儿胡同。全长343米,宽5米。清代八旗值年旗衙门曾位于胡同北侧。北海公园董事会会长董叔平、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故居均坐落于此。
后圆恩寺胡同明代属昭回坊。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始称"后圆恩寺胡同",因此地有元代兴建的圆恩寺而得名,民国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称"交道口南三条","文革"时改称"大跃进路七条",1979年复今名。胡同位于鼓楼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南邻前圆恩寺胡同,北靠菊儿胡同,全长444米,宽6米。胡同7号院曾为蒋介石行辕,13号院为茅盾故居,两院均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号的茅盾故居,茅盾先生曾于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一年在此居住。故居为二进四合院,门前影上有邓颗超所题“茅盾故居”横匾;前院西厢房原为茅盾的会客室和藏书室,东厢房为饭厅,现均被辟为陈列室,用以展示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后院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现保持其旧时的原状,唯西首间辟为“茅盾文库”藏有茅盾著作及其藏书。一九八四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単位。
南锣鼓巷子里吃的玩的东西太多了,真正的琳琅满目。记得比较仔细的只有一种——文宇奶酪。这东西是清宫廷奶点之一种,因是继承了传统制作工艺,采用优质鲜牛奶、白糖、糯米酒经烤制而成。口感细滑,色泽光亮,洁白如脂,风味独特,曾是皇家御膳之珍品,只有皇亲贵族独享。之后传入民间,被称为食中精品,是老北京的著名小吃。关于这种吃食,清代诗人还谢过一首竹枝词赞叹:"闲向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