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安徽七大景区,邂逅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之美
作者:黄企生
我们一行十人踏上安徽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一场贯穿古今、融合自然与人文的奇妙旅程就此开启。
短短的几天时间,纯属走马看花,对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凌家滩、昭关、褒禅山、佛子岭水库以及天堂寨,七处景区深深留下烙印,虽然七处风格迥异却各有千秋,犹如七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安徽版图之上。
它们或承载千年历史,或凝聚自然奇景,或镌刻红色记忆,不仅是安徽旅游的核心名片,更在全国文旅格局中占据独特地位,甚至不可复制、不可替代,每一处都有特色和亮点,让我们一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一、采石矶:“长江三矶之首”的诗史双绝
采石矶的核心亮点,在于“一江锁钥”的军事地位与“诗仙足迹”的文化底蕴完美交融,是自然险峻与人文璀璨的典范。
历史与文化亮点:
作为“长江三矶之首”,它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隋朝韩擒虎由此突破灭陈,终结南北分裂;宋金采石矶大战中,虞允文以1.8万宋军击溃17万金军,凭“以少胜多”的战绩改写南宋命运,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同时,这里是诗仙李白的“第二故乡”,他一生7次登临,留下《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等56首传世诗作,“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名句更是让采石矶的山水自带诗意。
当今特色与变化:
如今作为国家5A级景区,它不再是单纯的历史遗迹,而是升级为“文旅+科技”的综合性景区。

通过举办马鞍山李白诗歌节,让千年诗文化“活”起来;搭建智慧旅游系统,扫码即可听战史讲解、看李白诗作动画;同时对长江岸线进行生态修复,临江栈道旁绿植环绕,游客既能感受“大江绕绝壁”的磅礴,也能体验“人在画中游”的惬意,每年吸引超百万游客,成为马鞍山文旅经济的“引擎”。

二、太白楼:“长江三楼一阁”的诗魂地标
太白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全国唯一以“诗仙李白”为核心、与三大名楼齐名的文化载体,是触摸李白精神世界的“活博物馆”。
建筑与文化亮点:
这座三重飞檐的木结构古建筑,背依翠螺山、面临长江水,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

楼内陈列堪称“李白文化宝库”——既有李白亲笔诗稿的复刻本、不同朝代的李白画像,还有苏轼、陆游等文人题咏的碑刻,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李白与采石矶的不解之缘,仿佛能让人穿越千年,听见诗仙“举杯邀明月”的豪情。
当今特色与变化:
如今的太白楼不再是静态的古迹,而是成为诗歌文化交流的“枢纽”。

景区定期举办“李白诗歌朗诵会”“唐诗研学营”,游客可身着唐装临摹李白诗作,或参与“诗仙足迹”主题导览,听讲解员还原李白登楼抒怀的场景。更有学者在此开展李白文化研究,让这座古楼成为传承中华诗文化的重要阵地,每年吸引大批文学爱好者专程到访。

三、凌家滩:“文明前夜”的史前玉都
凌家滩的核心魅力,在于它是解锁中华文明起源的“钥匙”,以“史前玉文化”的璀璨,填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堪称“中国史前文明的博物馆”。
考古与文化亮点:
作为长江下游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与辽宁红山、浙江良渚并称“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玉器堪称“史前黑科技”——12厘米长的“玉鹰”,翅膀刻有精准的天文星象;“玉龙”采用“透雕”工艺,距今5000年却线条流畅,展现出远超同期的手工业水平。

这些文物证明,凌家滩是当时的“文明高地”,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关键证据。
当今特色与变化:
如今的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用“科技+考古”让古老文明“重生”。

游客可通过VR体验“穿越”到5000年前的聚落,看古人制作玉器、搭建房屋;数字展厅里,3D模型还原了遗址的布局,甚至能放大观察玉器上的细微纹路。
这里不仅是考古爱好者的圣地,更成为中小学“文明起源”研学的必去之地,每年接待超50万游客,让史前文明从教科书走进现实。
四、昭关:“一夜白头”的历史活剧场
昭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伍子胥过昭关”的传奇故事为灵魂,是“历史事件”与“地理险峻”深度绑定的古迹,让游客能直观感受“英雄绝境逢生”的震撼。
历史与景观亮点:
这座古关隘地处两山之间,仅容一人一马通行,自古是“吴楚咽喉”。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为躲避楚平王追杀,在此一夜急白须发,最终乔装混过关卡,这段故事让昭关成为“坚韧不屈”的精神象征。
如今关楼上的伍相祠,供奉着伍子胥雕像,墙壁上的连环画生动还原了“一夜白头”“混出关隘”的场景,游客站在关口,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马蹄声与追兵呐喊。

当今特色与变化:
如今的昭关不再是孤立的关隘,而是打造了“历史体验+古道徒步”的旅游模式。
景区修复了古代驿道,游客可沿石板路徒步,感受“一夫当关”的险峻;定期举办“伍子胥故事展演”,演员身着古装重现“过昭关”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历史。

同时,周边配套了“古关文化村”,售卖伍子胥主题文创,让“昭关故事”从景观延伸到生活,成为含山县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
五、褒禅山:“游记名篇”里的哲理山水
褒禅山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它是王安石《褒禅山游记》的“实景原型”,将“自然奇景”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绝佳研学地。
自然与文化亮点:
山中有“华阳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钟乳石千姿百态——“莲花台”似盛开的白莲,“龙形石”如腾跃的巨龙,宛如地下迷宫,与《游记》中“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描述完全吻合。

更难得的是,王安石在此写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哲理,让褒禅山成为“探索精神”的象征,游客探洞的过程,也是感悟人生哲理的过程。
当今特色与变化:
如今的褒禅山主打“研学旅游”,针对学生群体开发了“跟着《游记》游褒禅”课程——游客先在“王安石文化园”研读《褒禅山游记》,再手持手电筒探洞,对比文中描述与实景;景区还设置了“哲理讨论区”,让游客分享“探洞感悟”,将自然观光升级为“文化思考”。

每年接待超30万学生游客,成为安徽“文旅+教育”融合的典范。
六、佛子岭水库:“新中国第一坝”的创业丰碑
佛子岭水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新中国水利第一座大型连拱坝”,是“劳动智慧”与“自然景观”结合的典范,见证了新中国建设的艰辛与辉煌。
工程与精神亮点:
1952年开工建设的佛子岭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型连拱坝,当时没有大型机械,建设者们靠人力搬运石料、浇筑大坝,最终建成高74米、长510米的“水上长城”。

它不仅能防洪、灌溉、发电,更凝聚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里程碑”。

登上大坝,俯瞰碧波荡漾的水库,周围群山环绕,宛如“山水画卷”,展现出“人工工程”与“自然美景”的和谐。
当今特色与变化:
如今的佛子岭水库,是“水利科普+红色教育”的双基地。
景区建设了“水库纪念馆”,展示当年建设者的工具、照片,甚至能看到“手写的施工图纸”;游客可参观发电机组,了解水利发电原理;同时推出“大坝徒步”活动,感受“新中国第一坝”的雄伟。

每年接待超20万游客,既让人们欣赏山水之美,也让“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得以传承,成为霍山县“生态+红色”旅游的核心景区。
七、天堂寨:“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的红绿交融
天堂寨的核心亮点,在于它是“华东最大原始森林”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结合,实现了“绿色生态”与“红色记忆”的完美融合,是“自然氧吧”与“精神课堂”的统一。
自然与红色亮点:
作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它森林覆盖率达96.5%,有“植物王国”“瀑布之乡”之称——108道瀑布中,“九影瀑”落差71米,水花飞溅如银河倾泻;山间珍稀植物达1800多种,游客漫步林间,仿佛置身天然氧吧。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红色革命圣地:1929年,立夏节起义在此爆发,诞生了工农红军;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将前方指挥所设在此地,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如今保存完好的“刘邓大军前方指挥所”“赤色邮局”(全国仅存两处苏维埃邮局之一),诉说着革命岁月的峥嵘。

当今特色与变化:
如今的天堂寨主打“红+绿”旅游模式。游客可先登大别山主峰,赏瀑布、观云海;再到“刘邓大军指挥所”,听讲解员讲述“千里跃进”的故事,甚至能穿军装、学打绑腿,体验革命生活;景区还推出“红色研学营”,让学生重走“红军路”、学唱“红军歌”。2023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不仅带动金寨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更让“红色基因”在绿水青山间代代相传,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红绿融合”旅游的标杆。

这七处景区,是安徽文旅的“七大支柱”:
采石矶与太白楼承载诗史文化,凌家滩与昭关诉说千年历史,褒禅山传递哲理智慧,佛子岭水库见证创业精神,天堂寨融合红绿资源。
它们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安徽历史、文化、精神的“活载体”。
如今,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每一处景区都在创新中焕发新生——科技让历史“活”起来,研学让文化“深”下去,红色教育让精神“传”下去。
这场穿越七大景区的旅程,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礼,让人们在山水与历史中,读懂安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作者简介:黄企生,原南京军区装备部副部长。少将军衔。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国防大学基本系指挥员班。从军40年,曾任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副秘书长兼政工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政研和宣传工作。退休后,笔耕不辍,把写东西作为退休生活、防止老年痴呆的重要组成部份。旨在让思想和思维跟上滚动的时代发展。比较喜欢在《今日头条》写哲理性的短文和游记散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