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新疆南部的一片秘境——塔里木河每年在此上演从心潮澎湃到平静落幕;季节轮转下的胡杨林从满目青翠到一片童话般的金色;塔克拉玛干沙漠时而在风中狂暴,时而安静秀出夜色下的温柔......在这样一片“诗与远方”的梦幻之境,世代生息在此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纪录片《大漠胡杨》以独特的地域为切口,贴近生活中最平凡的人们,以深情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组质朴热烈、充满诗意的南疆生活画卷。
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国家广电总局“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三集纪录片《大漠胡杨》于9月17日-19日晚21点上线爱奇艺视频网站,日更一集。学习强国、央视频等多家媒体端同步播出。该片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倾力打造和出品。
从最小的“点”映照“大千”
该片并没有纵览天山南北的宏大叙事,却深入挖掘了一个看似极小的“点”——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然而,这一小点却具备不凡的气象。无论从地域风貌的多元共生、还是历史的演进、文化的传承,沙雅都具备丰富的维度和内涵。在自然生态的坐标上,这里汇聚了经典的新疆风貌,坐拥两个世界“之最”于一身——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胡杨林,胡杨扎根之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在沙雅蜿蜒流过。世代生活在此的人们,被大河滋润养育,也经历着风与沙的磨砺,形成了独有的精神世界——如同千年屹立的胡杨树和流淌不息的塔里木河,他们乐观、坚韧、包容、一路向前。在历史演进的坐标上,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世界四大文明汇集地之一。中原汉文化、南亚佛教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都曾在此交融,形成的开放包容之精神气质,依然绵延至今,滋养和启迪着当下。
纪实美学的千钧之力
该片秉承纪录片特有的纪实美学,以质朴自然的创作手法,用镜头真实纪录了鲜活丰富的生活样态,于故事的自然流淌中,让观众身临其境、回味无穷。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来自生活的困境需要面对,但他们坚韧、乐观,一张张带着些许羞涩的笑脸似有千钧之力——那是人的精神世界蕴含的动人力量。
来自最基层的民警热合曼,常年奔波于胡杨林深处,风尘仆仆是他的常态。他用两个手圈在眼睛前,栩栩如生地对摄制组比划着说:“那个大卡车和我擦肩而过,我浑身上下都是土,你看不见我了,只能看到我的两个眼睛。”说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护林员阿力木嘿嘿笑道:“春天的风,大得很,呼呼呼。头发里面、耳朵里面、鼻子里面,全是土。”结束一天上百公里的巡护,洗去尘沙的依布拉音,会独自一人在铺满落叶的胡杨树下,指尖拨动吉他,吟唱一首古老民歌《戈壁滩》,寄托对百公里外的妻子的思念。
还有主动把自己放进“考验”里的一群沙漠越野爱好者。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工作,但都在飞驰沙漠的体验里找到了冲击心灵的生命意义,理发师张高磊说:“越野,让我活出了生命的宽度,也收获了兄弟般的友情。”
再粗粝的生活也无法消磨人们内心的诗意。热比耶木已经94岁高龄,沙漠腹地的长年生活,给了她古铜的肤色和沧桑的皱纹,但她喜欢开怀大笑,还经常唱年轻时的歌:“我原本不会到这儿来,我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不要问我为什么来这里,因为失恋我来到这里。请不要忘记,这个伤是你给的......”——悠扬的歌声在胡杨林里回荡,老人眼中是没有被岁月磨灭的一往情深。
对音乐的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但沙雅人的创作还有一种塔里木河水孕育出的开放和包容。夏日的庭院里,会飘出用弹布尔演奏的《茉莉花》;戏曲大舞台上,放下农活的老乡在学唱《花木兰》;乡村一隅的小小工作室里,作曲家正在键盘上一遍遍演绎,将传统和现代融合......
片中几个少年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民警热合曼问他12岁的大儿子:“你钓鱼怎么那么有耐心?”少年回答:“因为钓鱼很解压”。当父亲的一脸困惑,“你那么小,有什么压力?”少年平静地说:“每个人都有压力啊。小学的朋友,到了初中,感情会变淡,这也是一种压力。”那个瞬间,父子之间好像变成朋友。
护林员阿不来提的儿女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的互相调侃,机智老辣。姐姐有着如诗一般的表达天赋:“如果是鸟的话,我就可以顺着风,飞越沙漠和胡杨林,去看这个会发光的、美丽的世界。”
“远方”的拍摄 生命的领悟
该片摄制历时两年多,摄制组多次从北京奔赴4000公里外的沙雅,经历了一系列“吃土”和被阳光热情“拥抱”的拍摄,在和被拍摄人物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也一次次地被他们所打动。总导演杨晓清曾有过多次在新疆不同地区的拍摄,但深入南疆的拍摄是第一次,她说:“在和大漠、胡杨有了亲密接触后,我才知道,塔克拉玛干的沙中藏着色彩斑斓的颗粒,它们一直在闪闪发光;也才发现,胡杨的叶子居然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每一片在风中摇曳出迷人金色的叶片,都来源于一种爱的支撑——那是深藏在地下的庞大根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肯定早已有了更为深厚的领悟,才把他们的生活过成了历经锤炼依然深情的诗。”
创作者的感受表明,这次拍摄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他们与被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同行同劳,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正是这种“用心用情”的投入,让纪录片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回味无穷的意蕴,为纪录片注入了灵魂,使其超越了自然美景,升华为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时代思考的佳作。
(摄制组和拍摄人物合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