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涔山下的银翼翻飞、风机列阵,到滹沱河畔的倒映蓝天、晶板铺陈,千万千瓦绿电在山川间奔涌,黑色能源在革新中蜕变,忻州正以全局视野统筹能源革命的“破”与“立”,锚定“双碳”战略目标,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铺展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图景。
黑色焕绿:煤炭产业转型探新路
静乐县杜家村镇外的一座山头郁郁葱葱,很难想象,脚下的地方曾是一座矸石山。走进汾源煤业矿区,废弃的矸石山不再裸露堆积,高耸的烟囱不再昼夜喷吐煤烟,井下污水经过层层净化,化为清流,注入回用管道。
从黑色矿井到绿色的矸石山,几乎再看不到煤灰,传统的“采—弃—填”循环模式被悄悄改写,如今的煤矿正在逐步实现“采煤不见煤、用水不排水、出煤不烧煤”。通过这种途径,煤炭“出井”的那一刻便自带低碳标签,但煤的旅程并未结束,更大的考验在后面。如何将低热值、高灰分的煤炭高效转化为清洁电能,如何在保供与减排之间找到平衡,成为煤电产业必须直面的新命题。
今年3月5日,山煤河曲2×350MW低热值煤发电项目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运,这座电厂不挑“精煤”,专吃“粗粮”——每年约“消化”270万吨煤矸石、煤泥,在超临界锅炉中,化作清洁电能,脱硫、脱硝、除尘装置同步投运,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均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
近年来,忻州市持续推动煤电一体化升级改造,助力煤炭产业释放绿色转型活力。目前全市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下降至309.19克/千瓦时,优于全省平均水平。截至6月底,该市已建成智能化矿井20座,预计到年底累计建成30座。
风光领跑:新能源集群快速崛起
神池县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开发多个风力发电项目。格盟国际神池霸业梁风电场二期项目通过“以大代小”扩容改造,将原来66台0.75兆瓦小风机拆除后替换为24台6.25兆瓦大风机,规模由原来5万千瓦扩容到15万千瓦;作为山西省首个风光储“产权统一、物理联通、协同调度”的示范项目,神池县夏初科技集团220kV昊达储能电站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与储能相结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储存,并将其应用于电力中。
截至6月底,忻州市风力发电装机565.705万千瓦,装机容量持续攀升,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总量的40.53%。今年1月至6月,该市风力发电量达72.93亿千瓦时,同比增速23.24%。
走进华电中来忻府区300MW光伏项目场区,超过62万块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该项目是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在忻州市开发的光伏发电项目,平均每年满发小时数1427小时,投产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量51585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15.51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7.9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42.8吨、飞尘排放量约8.7吨、氮氧化合物排放量约68吨。
今年上半年,忻州市光伏发电装机新增149.994万千瓦,累计达579.15万千瓦,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总量的41.49%。
区域协作:绿电外送打通动脉
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既要“产得出”,更要“送得出”。为此,忻州市以开放的思路,主动融入国家重大领域发展战略,加速建设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外送基地,不断强化电力外送辐射能力,致力于将本地丰沛的“绿电”高效、稳定地输送至京津冀和浙江等地,实现产量与销路的高效匹配。
2023年12月22日,北京市房山区、保定市、忻州市、太原市共同签署了《建设绿色能源经济廊道合作备忘录》,同时保定市与忻州市签署了《绿色能源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在具体合作内容上,四地将围绕综合能源、装备制造、特色材料、科技创新、园区共建、文旅合作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此外,该市将继续加大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打造电力生产基地,积极对接省能源局、电规总院等部门单位。7月10日,市能源局与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就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持续完善《综合能源基地规划方案》,进一步细化资源禀赋情况和项目谋划,切实提高方案实施可行性。国网忻州供电公司已经在建设宁武50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和忻州北500千伏变电站,为忻州的“绿电”接入电网并顺利输出创造条件。
绿色是转型的底色,创新是发展的引擎。忻州以“煤炭保安全、绿电促升级、合作拓空间”的三重奏,正将黄土高原的生态约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资本——这座曾经的传统能源城市,如今以绿为笔,重新定义能源版图的经纬。(田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