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贵州开幕。在开幕式上,“沈阳故宫景区非遗手工技艺进景区的文博创新之路”案例成功入选2025《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优秀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活态基因库,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和文物是巨大的文化宝库,也是最为鲜明的文化符号。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两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2004年荣登《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满汉建筑艺术融合的典范,其兼具浓郁满族风格与东北地方特色,是研究满族文化、宫廷文化及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遗存。近年来,沈阳故宫景区积极引进“李氏民间掐褶纸技艺”“李永利核雕技艺”等几十个非遗项目,让游客在游览世界文化遗产时,深度体验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沈阳故宫博物院充分结合建筑特点和空间布局,打造非遗与建筑相融合的区域,利用故宫集市、戏台非遗展示、售卖区等区域,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计师提供集创作、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聚集效应,提升观众文化感知的维度,促进非遗与文创产业的协同发展。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喜欢传统文化,爱上非遗,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2024年,辽宁省出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通过七大重点任务构建系统化融合体系。方案创新性地推动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进入旅游场景,依托戏曲振兴工程和曲艺传承发展计划,采用常驻演出、周末进驻等形式在景区开展非遗展演,实现了以非遗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与旅游体验的深度融合。该方案在全面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要求的同时,又立足地域特色进行创新实践,其系统化实施路径与多维融合模式为全国提供了“辽宁经验”。
(辽宁文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