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市场需求井喷、新业态层出不穷的当下,“市场跑得太快,组织跟不上”已成为众多文旅企业的核心痛点。
当游客需求从“看风景”转向“深体验”,营销主战场迁移至内容平台,技术创新重塑行业生态时,许多企业仍困于传统运营模式,内部组织能力与行业趋势的脱节愈发明显,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
面对文旅市场的迅速迭代,大多数景区仍然延续着“刻舟求剑”式的人才梯队模式和薪酬激励体系。
一切皆文旅的当下,文旅景区固守传统运营思维,缺乏向“一切”学习的跨界对标及融合意识。
在文旅景区从服务业不断向娱乐业、故事业以及综艺业高度融合的过程中,大部分旅景区并没有通过跨界人才的引入,实现景区内的重塑和破局;少数景区有所创新,然而也只是“穿新鞋走老路”,戴着脚镣跳舞,并没有实现认知层面的突破,缺乏本质和系统思考。
张一鸣说,“你在专业方面的认知能力就是你的竞争力”。
1//组织能力与行业趋势的五大脱节表现
文旅行业的变革中,组织能力的短板集中体现在产品、营销、运营、技术、人才五大核心板块,直接导致企业难以响应市场、引领趋势。
1.产品研发:产品迭代比市场需求慢半拍
产品力即销售力。沉浸式体验、国潮IP、野奢露营、剧本杀文旅等新业态迭代加速,要求企业具备“快速创意、快速落地”的产品能力。
但多数企业仍依赖“景点+门票”的传统模式,产品开发流程僵化,部门间协同效率低、决策链条长,一个创意从构思到落地往往耗时数月,待产品上线时,市场热度已过,错失竞争先机。
大多数场景类产品,缺乏深度体验,只是初步具备拍照打卡流量属性,导致产品变现能力弱以及复购率低;同时,大多数网红场景由于缺乏文化内核,不具备持续迭代空间,因此生命周期较短;景区需要长期保持流量就需要不断折腾,“要么更好,要么死去”市场容错率极低,一旦出现流量断档,运营岌岌可危。
2.营销推广:品牌与销售两张皮
文旅营销的主战场已转移至抖音、B站等内容平台,“内容为王、算法驱动、社交流量”成为新逻辑。
然而,不少企业的营销团队仍聚焦于传统OTA渠道和线下旅行社,对短视频创作、直播带货、KOL/KOC合作等新玩法缺乏认知,尤其缺乏“懂品牌+懂数字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导致营销内容同质化、传播效果不佳,难以形成持续的流量变现。
目前所有的新媒体平台都是“品效合一”平台,而大多数景区受限于组织架构、作业流程以及绩效考核,将一个“品效合一”平台硬切割为品牌和销售两个独立平台,无法实现两者的有效统一。
品牌和销售应该建立复合型KPI考核、联合预算池、数据共享平台、项目执行小组等。品牌要从传播战过渡为舆论战;既要打持久战,又要打闪电战;有时候要侧面迂回,有时候要直面硬刚,一剑封喉。销售要一只眼盯竞品,一只眼盯市场,实现产品组合及价格的动态调整;以品牌为引领,实现两个部门的快速协同。
3.运营管理:服务质量严重落后于游客预期
游客对“高品质、个性化、有温度”的服务需求日益强烈,要求运营实现精细化、数据化、柔性化。
但多数企业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粗放的问题——旺季人手不足导致服务缩水,淡季人浮于事造成成本浪费;一线员工缺乏系统培训与授权,难以提供超出预期的体验。
大型节假日虽对销售额贡献巨大,但同时成本也是迅速攀升,基本成本占比也要达到50%以上,同时大量的负面评价和舆情也是节日期间人流高峰产生,景区和酒店POI评分迅速下滑。同时,数据系统落后,无法精准洞察游客行为偏好,运营决策多依赖经验而非数据。
4.技术应用:创新能力薄弱于行业需求
AI、VR/AR、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正重构文旅体验与管理模式,但许多企业将技术视为“成本项”而非“投资项”,缺乏技术思维。内部无技术人才储备,外部合作又难以找到懂业务的技术伙伴,导致技术应用“浮于表面”——如VR设备仅作为展厅摆设,大数据系统未与客流调控、二次消费联动,未能真正解决业务痛点、创造价值。
5.战略人才:景区看似缺钱,最终是缺人
文旅行业的跨界融合,要求企业具备创新思维的战略规划者与复合型执行者,但多数企业核心管理层年龄结构偏大,思维固化于传统模式;人才队伍以传统运营、服务人员为主,产品经理、内容策划、数据分析师、数字营销专家等新角色严重缺失,战略规划与人才执行能力脱节,难以落地创新举措。
2//破局之道:战略方向定准了,还得看组织能力发育
1.思维转型:从“资源导向”转向“用户导向”
组织变革的核心是思维变革。企业最高决策层需率先打破“靠资源吃饭”的固有认知,将组织核心从“管理景区”转向“服务用户”——所有流程、决策、资源投入均围绕“为游客创造独特价值”展开。
2.架构优化: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去决策
打破传统职能型架构,构建适配市场变化的敏捷组织:一方面,建立以“项目/产品”为中心的跨职能团队,赋予团队决策权,实现“创意-落地-迭代”的快速闭环;整合数据、技术、资金、法务等资源,为一线团队提供支持,让听见炮火的人去决策。
3.人才战略:引育并举,不求拥有,强化链接
高校文旅专业人才培养侧重理论知识,与市场所需的“数字营销、技术应用、内容创作”等实操能力脱节;企业内部培训体系仍聚焦于传统服务技能,未针对新趋势搭建培训框架,导致现有员工难以转型,外部人才又难以适配,形成“想招人招不到、想培养没体系”的困境。
破解“人才荒”需从“单一拥有”转向“生态链接”:一是“引进跨界人才”,从互联网、科技、文创行业引入数字营销、产品设计等人才,激发组织活力;二是“内部赋能转型”,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短视频制作、数据分析等培训,帮助现有员工适配新岗位;三是“搭建柔性人才库”,与行业专家、独立设计师建立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灵活应对项目需求。
4.文化重塑:营造“创新、容错、协作”的激情组织氛围
组织能力的落地离不开文化支撑:一是“鼓励创新”,设立创新基金,对有价值的创意和尝试给予奖励,激发员工主动性;二是“宽容失败”,建立试错机制,将失败视为学习经验,而非追责依据,降低员工创新顾虑;三是“推动协作”,通过跨部门项目考核、协同奖励机制,打破部门墙,促进团队协作。
3//结语
文旅行业的竞争已从“资源竞争”转向“组织能力竞争”,组织能力的现代化升级是文旅企业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这场变革需要企业从思维、架构、人才、技术、文化五个维度深度重构,过程虽艰难,但唯有打破传统、拥抱变化,将组织能力打造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文旅新时代的引领者。
—END—
本文作者 刘晓健
窑湖小镇品牌总监;
山东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特聘专家;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小荣说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515战略”系列访谈录》和《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价值时代》,聚焦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变革,以媒体视角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解读,新观点讲述中国旅游转型故事,新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笔法批判中国旅游困境与出路。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有售。
小荣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