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城重庆的最东边,有一处文化重地——奉节。“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这里自古以来便是长江要塞,刘备在此托孤,忽必烈在此攻陷南宋长江防线,史书上的浩荡历史汇集于此。
同时,这里也被誉为“中国诗城”,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诗词歌赋。无论是杜甫的《登高》,还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浸润了无数国人的心。
步入现代,影视作品也将目光投向了这里,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便是取景奉节,以三峡移民为背景,刻画时代中的浮萍人生。
在这里,过往的记忆还萦绕在心头,但新的记忆也在不停地创造治愈。
奉节,古属夔州。贞观二十三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取为奉节,沿用至今。
长江之水,浩浩汤汤,从雪山峡谷,蜿蜒奔涌。途经重庆湖北之地,因巫山山脉的阻挡,因势利导,劈切巫山,形成三个大的峡谷地段,造就了万里长江中最宏伟险峻,秀美旖旎一段。
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分别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首,长江在此被赤甲山和白岩山两山夹峙,“赤甲白盐惧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狭路相逢,形成一道天然门户,故称夔门。
长江之水汇此门而入瞿塘峡,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激流勇进。“肆意崖前独徘徊,万壑千岩皆汹涌”,有“夔门天下雄”的美誉。
这里是进出巴蜀重要的水路要道,是赫赫有名的军事要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与夔门隔江对望的白帝山上,有座赫赫有名的都城,名为白帝城。
▌瞿塘峡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
相传西汉末年,公孙述镇守峡口时,在此屯兵筑垒,见此地“白龙出井”,认定日后他必定登基成龙,便把所建之城取名为白帝城。三国鼎立之期,刘备出兵伐吴,兵败后退守白帝城,在此托孤于诸葛亮,并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便是众所周知的“白帝城托孤”。
自此,这里便成了三国文化的重要见证,杜甫的《咏怀古迹》:“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说得便是此处。
▌瞿塘峡地处川鄂湘黔隆褶带、大巴山南坳褶带及川东褶皱带交汇处,雄奇险峻,蔚为大观。
南宋末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大举南倾,瞿塘峡是通往湖北的咽喉之地,若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南宋大军退守在此咬牙支撑,凭借着瞿塘峡的地理优势,宋军在峡口两岸位置设置了铁柱,两柱设铁索,并在赤甲山和白盐山上架置石机和强弩,以此拦江,死守防线。但最终还是被元军主帅伯颜利用火攻破解,元军大获全胜,突破瞿塘峡,夔州失守,南宋长江防线全线崩溃。
▌白帝城拥有多座城门。因其是在历代筑城基础上增补及修建而成,所以存在城套城、城压城的现象。
如今,在三峡博物馆里,见证当年战役的铁索残迹,陈列于此,静默地诉说着当年战况的铁血余痕,成为这座“天下雄关”的血泪印记。
元末明初,红巾军将领明玉珍率领大军攻破瞿塘峡,占领重庆,建立大夏政权;以及明末清初的张献忠入川……
每一次改朝换代,瞿塘峡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军事位置,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独特的地理战略位置,雄奇壮观的绝壁幽深,引得瞻仰纷纷。历代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众多诗词歌赋,两岸还留存着孟良梯古栈道和唐宋以来的摩崖石刻。长河悠悠,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奉节享有“中华诗城”的盛名。
▌重庆天坑地缝景区内,台坑内有两间小屋,过去曾有人隐居在此。
杜甫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坎坷。晚年因政局动荡,杜甫决定结束了“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的生活,携家眷离东川,沿长江东下,途径三峡,于大力元年到此暂居。
杜甫在在奉节居住的时间并不长,只有1年9个月。但是在这一期间,杜甫却创作了430余首诗,创作力十分惊人。壮丽的峡江风貌,巴蜀的风土人情,全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奉节,他创作出了“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日的夔门盛景与悲凉的人生感悟交织在一起,提诗抒意,笔下尽是句句苍凉。
▌杜甫的《登高》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石刻。
在奉节,他还创作了《秋兴八首》,虽居住夔州,深处江峡,但依旧“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心念故园,忧思国家,而路漫漫不复往昔,只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如今奉节老城还保有依斗门复建古迹,是夔州古城仅存的标志性建筑。
在奉节的日子里,杜甫还创作了《夔州歌十绝句》,以“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为开篇,道出了夔州自古以来的地理险峻及壮阔风景。而后,将夔州的历史兴衰,人文民生,山水风貌等娓娓道来,堪称奉节最佳的写实记录。
▌夔门秋日,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无数诗篇,与奉节的景色和人文都无法分割。
另外耳熟能详的,必定当属李白《早发白帝城》。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亡蜀地,李白受邀加入其子李璘幕府,一腔热血欲报效国家。而后肃宗即位,李白卷入政治旋涡,因“附逆”罪流放夜郎,时年李白57岁。
▌奉节白帝城耀奎塔,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据说塔建成之后,朝廷科考中三科有五人折桂。
758年,李白沿长江逆流而上启程前往流放之地。当行至白帝城时,突然传来朝廷大赦天下的消息,李白错愕转而怀揣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奉节白帝城,漫漫江水见证了李白最为肆意释放的复杂情感。已行万重山,人生到此,还有何惧怕惘然之事。
▌长江口船队,雾霭已散,轻舟已过万重山。
刘禹锡曾在奉节担任夔州刺史,在此创作了《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白居易途径瞿塘峡时,写下:“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苏轼经过奉节时,也创作出了《白帝庙》、《入峡》、《白帝城西万竹蟠》等诗作。陆游曾担任夔州通判,在此地也写下了《十二巫山见九峰》,对今咏古,直抒胸臆,这是属于诗人的夔州印象,皆具历史厚重感。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四千余首诗篇,创作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奉节也是全国唯一授予“中华诗城”称号的地方,走进奉节,可以看到很多道路都以历史、诗歌来命名,例如夔州路,竹枝路,诗城路等,无不感受到这座诗城的诗意浪漫。
尽管无数诗词歌赋为奉节代言,拥有众多的旅游人文资源,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奉节主要依赖公路和水路,铁路交通长期属于空白。抵达和出发都非常不便,长期以来,它更是像是站台上的静观者,依据自身的节奏缓慢发展。
▌如今的奉节县城,高楼的掩映下,长江记得奉节的一切。
1994年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这座置身世外的小县城,宁静被打破。
因工程水位上涨,奉节县长江沿线及支流区域大面积淹没,作为三峡库区的核心大县,奉节开启了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幕。
在“理民之道,地著为本”的千年传统理念面前,生存根基被毁灭,家的概念渐渐变得模糊。人们只能收拾行囊,带着失落和迷惘,带着混沌和不安,去远方重构“归属感”,这漫漫路跨越的何止是万水千山。
在时代洪流下,我们看到的奉节人民迎风奏响腾飞的号角,而夹缝中的褶皱却像沙子被江水卷走。
▌峡江纤夫。
2006年,贾樟柯执导电影《三峡好人》以这段历史为背景,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聚焦三峡移民的城市变迁和普通人物的命运。煤矿工人韩三明和护士沈红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分别寻找自己已离开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别两年的丈夫。面对纷乱的搬迁和城市摧毁的满目疮痍,他们在寻找与抉择中不断挣扎。
▌《三峡好人》剧照。
贾樟柯的镜头里出现了大量的拆迁场景和废墟画面。在阵阵尖锐作响的爆破声中,一栋栋居民楼轰然倒塌,断壁残垣,烟尘弥漫,模糊不清。
而停靠码头的嘈杂货船,拆迁工人,农民工,形色各异的人群,无家可归的流浪猫狗……底层边缘人物在这国家宏大叙事的处境中,生存的呐喊声早已被掩盖。
影片以“烟、酒、茶、糖”四种物品分章结构,属于中国人情社会交往中的硬通货礼品,却在片中屡屡碰壁。寓意美好的烟酒茶糖,最终通通抵不过赤裸裸的金钱,传统的人情社会正在分离解序。而败落的烂尾楼、拥挤的轮船舱室、轰鸣的拆迁工地……家园的沦陷和生存的窘迫,也导致了个体身份认同感的强烈破碎。
▌山城的梯坎,特殊的地形造就了特殊的城市景观,无数奉节人从上面走过,留下独特的城市记忆。
一切信仰正在崩塌。正如影片中拆迁办职员说的:“一个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拆完了,能不有问题吗?”
眼看高楼坍塌,眼看高楼新起,面对新的秩序和规则,所有的一切都像是一场逃亡。就像电影中韩三明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山西挖煤。当他看到有人在高楼的钢丝中行走,晃晃悠悠,虚实不定。那一刻,像极了他们漂浮不定的命运。
不仅仅是韩三明和沈红,影片中所有的人,都带着压抑的失落,无处安放的情感,在未知中苦苦寻找着。
▌运送煤矿的工人队伍和等待渡船离江的人们。
电影记录了当时最真实的社会动荡,在这历史节点中,人们进退维谷的生存状态遍地凋零。
时光荏苒,那些残留的印记和创伤,沉默的精神伤口能否随着时间渐渐消散。
而三峡过后,雾霭散尽,轻舟是否已过万重山?
▌正在悠然划船的船夫,载完最后一船游客便可安心归家。
如今,当你再次走进奉节县城,房屋依山而建,立体错落,街巷市井烟火气浓厚,薄雾笼罩,整个县城比我们想象中更幽静安好。
夔州路人来人往,施家梁菜市场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陡峭的梯坎,人们悠闲地穿梭其中;街头依旧可见棒棒军的队伍,坐在路旁等待着活计;车辆行人,各有步伐。市井如常,虽历经变迁,但山城独特的生活气息依旧浓郁厚实,过往悲怆似乎烟消云散。
▌奉节县城,重建的家园与再构的情感。
作为这座城市的主打名片之一,奉节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物美价廉,融合了川渝特色和土家族风味,蓬勃之姿让人眼花缭乱。
早晨起来,听着饭馆里“搭搭”的打面声,来一碗搭搭面,再搭配着现炸的油饼或玉米粑粑,口感劲道,味道鲜美浓郁。浓稠的蛋花糊糊配上不同的风味浇头,整个奉节的烟火气就在这一碗里了。
随处可见的热气腾腾包子铺,白烟缭绕,蒸屉里的白胖包子透浸着红油,腊肉菜馅,鲜肉馅,土豆馅……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再来一叠搭配着醋 、辣椒油、蒜汁混合调制的蘸水。一口下去,油润鲜美,再来碗小粥或豆浆,那叫一个舒坦。
▌一碗小面,既可以开启新的一天也可以抚慰疲惫的山城儿女。
奉节非遗名菜盬子鸡,浓郁鲜嫩;川渝特色的炒菜,麻辣鲜香;老灶边爆炒的腊肉熏肠,香味四溢。而到了夜晚,空气中都弥漫着火锅和烧烤的,红锅咕噜冒泡,热辣沸腾,脆嫩的毛肚黄喉裹着香油蒜泥,酣畅淋漓。再来炭火烤的滋滋冒油的肉串,浸染着孜然辣椒面的香气,举杯碰饮。晚风温柔,人生须尽欢,奉节的夜是不眠的。
▌县城小馆,无论是小吃还是手艺都只有在当地才可以享受到。
清晨,码头的轮船再次响起汽笛声,盛放脆李的竹篾框占满沾染雨露的石板街,菌子也满满当当鲜嫩无比,吆喝声此起彼伏,潮湿的街道早已人头攒动,江岸的人们悠哉地跳着广场舞……
三峡之巅的红叶盛了又落,日子也就这样夜了又明。举杯邀明月之时,也许过往的记忆还萦绕在心头,但总有新的记忆在不停地创造治愈。
厚重的历史沉淀和别致旖旎的山水自然景观,超高性价比的美食体验,奉节终究被时光温柔款待,此刻幸福的愉悦感是如此简单纯粹。
▌三峡人家的悠然日常,长江水依旧翠绿,人与家乡的情谊也不曾更改。
白帝城的风起云涌依旧在长江岸回荡,壮丽三峡续写着新的伟岸篇章,夔门的险峻直抵巅峰的辽阔,舌尖的醇厚是永不褪色的老城温柔,而三峡好人,好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品格。
这座被长江水浸润千年的诗意之城,岁月如歌都融化在这漫漫烟火里。
编辑/Tasia
文/鲁倩
图/视觉中国、图虫设计/April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