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特种兵旅游”“打卡式旅游”之后,“slow travel(慢旅行)”又火了。社交平台上,慢旅行vlog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特种兵旅行中挑战体力和时间极限相反,不少年轻人又爱上了慢旅行这种不赶场的旅行方式。
“在小岛度过慢节奏的两天,很放松很治愈”“新疆租房旅居,感受晃晃村的薰衣草田”“悠闲人在双廊古镇,感受治愈慢生活”……慢旅行vlog标题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精神充电”的状态。与此同时,互联网旅行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非遗手作体验”“星空露营”等慢旅行相关词汇搜索量同比大增,“slow travel”这个词也走红网络。慢旅行很美好,也许恰恰因为它治愈了年轻人在大城市里的精神内耗和时间焦虑。
“慢旅行”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以深度旅居为主。比如跟着当地村民学习制茶工艺、尝尝当地的家常菜、听老人讲述过去的历史、居住在当地的历史建筑里,还有“义工旅行”“非遗体验游”“民歌研学之旅”等,慢旅行者奉行“真正的文化体验需要时间沉淀和情感投入”,这种“慢”恰恰造就了旅行的“深”。
不用带着任务清单旅行,年轻人反而找到了自己的“小确幸”,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不少游客选择三、四线城市或乡村旅行放松,比如在无人的沙滩放空,或是在藏式民宿里帮老板照料花园,这些旅行方式倒挺有点渴望“出世”“归隐”的影子。说到底,长期城市化生活的他们,偶尔也想追求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和自由。
更具积极意义的是,“慢旅行”也对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的提升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年轻人们在社交平台发布美食美景及背后的故事,吸引更多“同好”前来体验,形成“滚雪球”式的良性文化传播。在贵州黔东南苗族村寨,“文化记录小组”青年游客帮老人整理口述历史、录制苗绣过程、协助开设线上博物馆,成为文化“共创者”。当地的文化滋润着这些“慢旅行”的游客,游客也因为美好的体验分享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这种双向奔赴,又何尝不是一种互相成就?
正如一位一边做志愿者一边旅行的青年人所说,“最好的旅行,是让你既看见世界,也被世界看见——不是作为游客,而是作为一个人。”深度旅游不再只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理解这种转变,就是在理解年轻人的新诉求。
来源:光明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