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翻开历史的篇章,那些潜藏于街角巷尾的乡土记忆,那些被岁月覆盖的故事,等待着被发掘。即日起,幸福钢城推出“你不知道的钢城”专栏。在这里,我们将引领您探索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挖掘村名背后的历史渊源,解读地名中的文化密码。每一块砖瓦,每一座大山,都诉说着钢城的故事。让我们共同翻开这本厚重的“地方志”,在冷门之处寻找温情,在熟悉之中寻找新意。或许,在您身边就潜藏着一段未被诉说的历史——欢迎读者朋友踊跃投稿,与我们分享您所了解的钢城故事。
蓝天下,风吹树叶沙沙作响,白云悠悠,可爱的孩子跑在爷爷身旁,留下一串咯咯的笑声。和平年代,汶源街道黄庄一村显得那么平静,但是在1938年的春天,这里却曾燃起反抗侵略的熊熊战火。
据黄庄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史料记载,1937年11月,地下党董琰来到黄庄开辟革命根据地。1938年2月,董琰与省委特派员刘其人,地方力量刘子升、杨荆石共同商讨组织武装起义事宜。他们首先在黄庄、青冶行、小上峪等村组建联庄会,为抗日武装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3月12日上午,来自三县边区的120余名爱国志士汇集到黄庄南小学。随后,黄庄抗日武装起义和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十二中队成立,并迅速对日寇展开作战任务。
3月15日,起义队伍包围并查封黄庄盐店,缴获15000多斤食盐。十二中队将大部分食盐无偿分给穷苦百姓,少部分低价出售作为军费。这一举动震动了乡里,有志青年纷纷报名参军,队伍很快发展到179人,枪支也增加到99支。战斗结束后,黄庄一村的抗日事迹迅速传遍钢城辖区,原本惶恐不安的村民们受到鼓舞,周边村庄也相继成立自卫队,形成了联防抗敌的局面。此后,黄庄一村始终是当地抗日斗争的重要据点,村民们送情报、护伤员、筹物资,用各种方式支援抗日队伍,在钢城的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漫步在黄庄一村街头,战斗的痕迹已随岁月淡去,但是那段英勇抗争的历史却被村民们代代相传。村里的老人会给孩子们讲述祖辈们打鬼子的故事,村内的抗战纪念馆里记录着抗战时期的场景,提醒着每一个人,今日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辈用热血换来的。时至今日,伟大的抗战精神始终回荡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守护和平。(钢城融媒:黄昕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