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的话: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巷遇》,带你遇见遵义街巷里最本真的模样。抛开地图,忘记导航,跟随我们的脚步,去邂逅一间老字号、一种老手艺、一份人情味,解锁城市里的宝藏盲盒。
在贵州遵义老城,有一条以“西南巨儒”郑子尹名字命名的道路——子尹路。它由南向北,蜿蜒穿过协台坝、大十字、琵琶桥,一路延伸至梧桐街,像一条时光纽带,连缀起遵义老城的昨天与今天。行走其间,仿佛仍可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化血脉的汩汩流动。
子尹路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页可以漫步的历史书。它周围分布着老遵义人常说的“三街六巷”:杨柳街、朝天街、梧桐街,以及捞沙巷、狗头巷、姚家巷、丁家巷、何家巷、尚家巷。这些街巷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城市肌理,联系着千家万户,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生活。
梧桐街,原是从明代军事据点“梧桐堡”发展而来。“凤兮凤兮,非梧不栖”,这里曾因临近府县衙门,北通四川要道,引得四方客商云集。米行、煤市、茶馆、酒楼、药铺沿街林立,马帮铃声叮当,人声鼎沸,烟火气十足。直至今日,我们仍可从老街坊的口述和历史文献中想象当年的繁华。
老城的街道不宽,碎石铺就,即便后来改铺青石板,也仍显凹凸不平。临街建筑多是木结构、小青瓦,以一层为多,二层少见。白昼,店家卸下一块块门板,亮出柜台迎客;入夜,檐下的灯笼或油壶发出朦胧温馨的光,晚风轻拂,街道渐归宁静。直至鸡鸣破晓,三官楼的钟声准时响起——“当……当……当……”回荡在全城上空,宣告新一天的开始。
三官楼,这座明代建筑横跨街心,下层供人穿行,中层供奉天地人三官,顶层悬挂明崇祯七年所铸铜钟。可惜因交通之故,于1938年秋拆除。而同在子尹路上的琵琶桥,虽只是一座小石桥,却也见证过惊心动魄的时刻——清嘉庆年间山洪暴发,大水冲垮房屋、卷走生命,郑子尹的外祖父黎安理曾以《记遵城水》一文痛记其景。
说到子尹路,就不能不提到郑子尹。这位生于1806年的“西南巨儒”,在59年的人生中创造了多个“第一流”:他是经学、文字学大家,被列入清史儒林传;他与莫友芝合纂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天下府志第一”;他更是一位深切关怀民瘼的诗人,《饿四首》《经死哀》等作品,其现实主义精神直追杜甫“三吏”“三别”。
1930年,地方政府在省立三中荷花池旁修建郑莫祠,纪念郑子尹与莫友芝两位大儒。1935年,贵州省政府更明令保护郑、莫、黎三先生墓园,要求地方官员每年赴祭。郑子尹一生以教育为业、以笔写苍生,其精神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走在这条以先贤名字命名的道路上,我们不仅是在空间里行走,更是在时间中穿梭。那些石板路、老门板、巷弄深处的烟火气,以及依旧回荡在文字与记忆中的钟声,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道路之魂。子尹路及其周边的街巷网络,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通道,更是遵义人文精神的象征。它们提醒着我们:一座城市的高度,不在于楼宇之多、马路之宽,而在于它是否尊重自己的来路,是否铭记那些照亮过历史的星斗。
如今,穿行在子尹路上,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深植于泥土、发源于传统的文化力量——它安静,却从未离开;它古老,却始终年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编辑 李洋
二审 陈颖
三审 唐正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