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片占祖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辽阔地域。
天山山脉横亘中部,冰川融水滋养着南北两侧的绿洲文明。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静卧天山南北,将丰饶的自然资源“揽入怀中”。丝绸之路通行千年,历史与未来在此交响。
七秩芳华,岁月如歌。从驼铃古道到“钢铁驼队”,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秋时节,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这片壮美疆域,只见一串串熟透的葡萄挂满枝头,洁白的棉海与蓝天相接,高速公路在红柳和梭梭林间不断延伸,光伏板逐光列阵……
如同母亲怀抱里的孩子,新疆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的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做好新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行走新疆,记者看到各族群众生活安定和谐,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园,天山南北处处呈现蓬勃发展新气象。各族群众笑靥绽放——
“葡萄熟了,日子甜!”
跨越山海的携手
爱我中华 籽籽同心
“当我来到四队庄子上,看望依斯哈克老爹的时候,他激动得哭个不停。心连心,心换心啊!此意此情,夫复何求?”
1981年,在《故乡行——重访巴彦岱》一文中,作家王蒙用深情笔触记录下他和维吾尔族“亲人”重逢的场景。上世纪60年代,在新疆伊宁市巴彦岱镇巴彦岱村生活期间,王蒙与维吾尔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留下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佳话。当地一名群众评价他:“我不知道王蒙哥是不是一位作家,我只知道,他是巴彦岱的一个农民。”
初秋的阳光,温暖地洒在巴彦岱村王蒙书屋院内的小广场上,巴彦岱镇中心小学不同民族的师生聚在这里开展百人阅读活动。广场中央,学生代表声情并茂地朗诵,童声清亮,余音回荡。
作为该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王蒙书屋不定期举办伊犁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打造红色研学线路,为各族青少年搭建交流交往的平台。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进入新时代,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籽籽同心,爱我中华。
9月5日,新疆喀什古城鼓声激昂、槌花翻飞。全国首支少数民族英歌舞队——粤喀情·喀什古城英歌舞队,圆满完成了他们首个暑期档演出。
英歌舞源于广东潮汕地区,近年来凭借雄健舞姿火爆出圈,更通过央视春晚等舞台蜚声全国。通过网络看到英歌舞后,喀什古城景区表演队队长艾日夏提江·艾力被深深吸引。为了系统地学习英歌舞要领,艾日夏提江找到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2024年5月,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邀请汕头市濠江区的英歌队,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喀什传授技艺。这门诞生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民间艺术,历经数百年,在陆上丝绸之路重镇播撒火种。
喀什、汕头相隔万里,缘何能引发艺术共鸣?艾日夏提江说,在表演中,他能感受到两地的审美意趣相通,队员们对南粤文化崇尚的“自强不息”“浩然正气”赞赏有加,“哪怕我们相隔再远,也阻不断、冲不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广袤的新疆大地上,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70余年与雪山为伴,在生命禁区为巡逻的边防官兵当向导,他们常说“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乌鲁木齐天山区固原巷社区常态开展“邻里节”“百家宴”等“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居民常说“一颗星星挂不满天空,一块石头垒不成山峰”……
辽阔的土地生长广阔的爱。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如天山雪水,滋润着这片热土。新时代以来,中央部委、19省市及多家央企携手将“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支援”与“互利”相结合,让新疆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追风逐日”的脚步
向新向绿 绘梦丝路
新疆昌吉丰富的煤电资源点亮其他省份的万家灯火,需要多久?
0.01秒,一束电流就能跨越3000多公里,从天山直抵东部沿海。
9月9日,记者走进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吉泉直流工程”)的送端站——昌吉换流站内,换流变压器正轰轰作响。看着空中纵横交错的输电线路,记者才发现,自己已置身“疆电外送”的第一现场。
该项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吉泉直流工程将输电容量从800万千瓦提高到1200万千瓦,实现质的飞跃。”昌吉换流站站长王鸿说。
1200万千瓦的输电容量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同时点亮4亿盏30瓦的电灯。
山山有金铜铁,盆盆有煤油气。当前,新疆正努力打造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依托十大风区、五大光区的先天优势,开启“追风逐日”的新型电力模式,新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
距离昌吉70多公里的达坂城风电场,巨大的风机叶片迎风转动,将处于“老风口”的大风源源不断地变成电能。“听说大风车转几圈,转化的电够我们家用好久。”塔城地区额敏县居民杨鸿英说。
截至今年7月底,新疆电网总装机2.26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1.34亿千瓦,占比约60%,新疆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新疆始终坚持把绿色转型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数字经济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也在新疆借发展的东风乘势而上。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家企业入选。
其中一家乳制品生产企业,构建了覆盖牧业、生产、质检、物流、销售的全产业链数据生态圈,并部署了AR辅助维修系统、AI驱动人机协同作业系统等21个生产作业系统,实现从奶源到终端产品的追溯与协同管理。
建成全国最大的光伏硅基新材料生产基地、研发全世界最大的海绵钛、我国首条一次成型超薄柔性电子玻璃(UTG)生产线投产……在产业向新向绿加速发展的新疆,千行百业澎湃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立足区位和政策优势,新疆抓住“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不断创新对外交流方式,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新优势。
当满载光伏组件、电子产品的中欧班列驶入霍尔果斯铁路口岸,智能场站系统会自动核验舱单数据,海关“云眼”监管平台通过非侵入式查验完成货物核验,再结合“铁路快通”模式,全程通关时间压缩30%,跨境物流真正走上快车道。
“千年驿站”,正绘梦丝路,续写新传奇。
贫穷山坳的蝶变
良田沃野 欣欣向荣
汽车驶离乌鲁木齐,一路向南进发。1个多小时后,天山脚下“闪”出一个山水画般的村落——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黄墙红瓦的农家院错落有致,装修精致的民宿里,游客悠闲地品着咖啡。谁能想到,如今的宜人乡村,曾是另一番模样?
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喝的是涝坝水……曾经,这里是附近居民口中“这片最穷的村”。
变化,在持续发生。2018年,村“两委”提出“整村打造民宿”规划。308户村民流转自家房屋,搬迁至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新村”,并依托坐落于村庄的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通过农家乐、马匹租赁等旅游项目,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平西梁村村民巴孜尔别克·阿得里给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致富经”:冬天当滑雪教练,夏天带团旅游,他还在滑雪场附近经营了一家饭馆,再加上骑马的租金,同时有好几份收入。
“20多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2024年人均收入达到39760元。”平西梁村党支部书记李桂琴介绍,“经济发展吸引外出村民‘回流’,产业和人气形成良性循环。”
平西梁村的蝶变是新疆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新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推动农业强区建设,良田沃野绵延无边,广大乡村欣欣向荣。
乡村振兴,不仅有文旅的推动,还有科技的赋能。
以农起家、屯垦戍边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的代表之一。近年来,兵团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单产多次创造纪录。
金秋时节,兵团第六师奇台农场迎来丰收季。“在我们农场,小麦单产要是低于700公斤,都有点不好意思。”说这话时,农场主徐明脸上满是自豪。
自信背后,是兵团推动“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兵团首创“缩行增株主茎成穗”技术,显著提高主茎成穗率,同时降低小麦倒伏率,夯实了小麦高产的根基。此外,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支撑下,垦区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增粮”的跨越。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新疆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乌恰村,每周一是大扫除的日子,村民们会集中清理村道巷道。“臭水沟不见了,垃圾集中处理了,村子越来越美了。”村民阿比达·阿不力米提说。
如今,行走在新疆的广袤农村,一个个有“里”有“面”的村庄,成为“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亲历者说
国门的变迁
■新疆军区阿拉山口边防连一级上士 曹 翔
新疆阿拉山口,是名副其实的“风口”。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长驱直入,让狂风成为这片土地的“常客”——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超过160天。频繁的大风,让道路两旁的树木齐刷刷地向一边倾斜,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也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坚守。
我刚下连队后不久,“一带一路”的发展春风便吹到这里。作为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阿拉山口乘势而起,从一个人迹罕至的“戈壁孤岛”,发展成为如今集铁路、公路、原油管道、航空于一体的“黄金口岸”。同时,我也见证着边防执勤从“徒步肉眼盯”到“智能云端管”的历史性跨越。
连史中,第一代戍边官兵曾这样写道:“整个阿拉山口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半个多世纪过去,巍峨国门下,中欧班列及搭载果蔬、百货的通关车辆川流不息,商品市场柜台前人潮涌动,一派繁荣兴旺。
口岸的腾飞,也为我和战友带来新挑战。贸易繁荣的背后,是人员成分杂、车流大、隐患多的实际,人车越界随时可能发生。在上级指导支持下,我们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全线智能化管控、无人化巡防、军地联动式预警等,足不出户就将边境情况尽收眼底。这些年,连队建设得越来越好,邮政网点、无线网络等进入官兵日常生活。“被大风吹走的信号”“24小时看守的锅炉房”等故事,尘封进了连队荣誉室。
从晨曦初绽到夜幕降临,中欧班列的汽笛声在广袤的戈壁滩上不断回响。风口国门,在光阴荏苒中书写沧桑巨变、旧貌新颜的故事,唯有四季不息的大风,依然如故。
(田芷齐整理)
父子的接力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二级上士 孙家奇
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有一个叫迈丹的小山村。今年,是我入伍的第10年,也是我担任迈丹小学课外辅导员的第10个年头。
与迈丹小学结缘,还要从我的父亲说起。20世纪60年代,迈丹边防连就开始结对帮扶迈丹小学。1986年,我的父亲孙成在该连当兵,和迈丹村的艾力一家结成“亲戚”。因家庭困难,艾力连作业本都买不起。父亲得知后,执勤一结束就往学校跑,不仅给艾力带去新文具,还帮他补习功课。
听父亲说,当时条件有限,学校只有几间简陋的砖房。后来,边防连在上级支持下,帮助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设施。
2015年,我追随父亲的脚步,也来到该连当兵。下连后,我主动申请担任迈丹小学的课外辅导员。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艾力就拉着女儿古丽孜娃过来:“孙老师,这是我女儿,就像当年我跟着你父亲一样,以后让她跟你学!”看着这对父女,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这几年,在连队帮扶下,迈丹小学修缮了教学楼,铺设了崭新的塑胶跑道。走在学校的教学楼里,班级门口展板上展示的作文、图画中,总能见到“解放军叔叔”的身影。据统计,这些年迈丹小学共走出180名大学生,有15名学生参军入伍。
今年9月3日,我特地组织学生们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写满激动,我不禁想起父亲说过的话:“迈丹的孩子就像新升的太阳充满希望,作为人民子弟兵,我们有责任为他们铺好前行的路。”
(郑鹏涛、本报记者杨明月整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