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上还沾着夏末的余温,檐角的风铃却已摇出了秋的调子,攥着这缕初秋的温柔,去古建里走走吧。踩着斑驳的石板路往里走,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上织出细碎的光影,原来秋天的浪漫,藏在飞檐翘角的光影里,藏在青砖黛瓦的纹路里。今天小编带大家游览长子县前万户汤王庙,在这趟旅程中您将与古建筑对话,感受历史的深邃韵味,探索文明的印记。
漫步于前万户汤王庙的古老院落,犹如穿梭至古代农事文明的历史长廊,晋东南广袤大地上,悠久农事祭祀的旧日图景徐徐铺展,上党地区“汤王雨神”的文化精髓在此绵延传承。
前万户汤王庙,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子县丹朱镇前万户村,整组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
居中的大殿为元代遗构,庄重而古朴,殿内昔日曾供奉着成汤王。据史料记载,宋金时期的小冰河期气候导致北方天气寒冷干旱,粮食减产。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把成汤王供奉为“雨神”。这一信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更展现了古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与祈愿。如今,在长子县,单单宋金元时期的汤王庙就有三座。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设计。前檐柱头铺作采用斜栱,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栌斗为讹角斗,四角内凹成海棠纹状,俗称“海棠栌斗”。这绚烂的栌斗犹如时光之“花”,盛放于历史长河之中,让人于俯仰间深深沉醉。
聚焦细节,前檐补间铺作逐间一朵,出一跳,单抄四铺作;内檐柱头铺作,五铺作双抄,单栱计心造。这种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出跳不同的形式并不多见。大殿的前檐斗拱和内檐斗栱,斜栱有自栌斗而出的,有自第一跳交互斗而出的,既富于变化,又统一和谐,融结构美与装饰美于一体,殊为难得。
推门入殿,可见梁架为六架椽屋,前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展现出古代建筑的智慧。
东山墙上有长子县首次发现弥足珍贵的元代寺观壁画,画面中可见两人:戴皮帽,着皮靴,扎箭袖,穿赭石色半长袍服饰的为蒙古人,身前的随从则为汉人装束,从人物比例大小可见当时蒙古人执政时期不同民族的社会地位。和真人接近等比的身高,近距离的观赏距离,让人仿佛身在700年前古人出行的队伍之中。
两侧的东、西耳殿及配殿,虽为清代建筑,但修缮后仍保留着昔日“农业服务大厅”的“办公建制”。每年六月六,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供奉与农事息息相关的牛王爷、马王爷、土地爷、五谷神等。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祈愿,更是对古人智慧与信仰的传承。
汤王庙所在的前万户村,作为方圆20里的四个“万户”村之一,其历史底蕴深厚。虽然“万户”的具体身份已无从考证,但村中曾发掘出的大量北宋晚期古钱币,足以证明这里在宋金时期的富足与繁荣,与这座庙院的规模相辅相成。
来源:长子“国保”100问 张宇飞
编辑:邢璐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