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奔涌的文化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地下深泉,默然涵养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当现代化浪潮席卷而至,许多文旅景点沉溺于短视的模仿与复制,陷入“千景一面”的同质化泥潭时,唯有向下深挖这口文化深井,方能喷涌出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水。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 以下简称 “东莞观音山” )的崛起,正是以文化之源活旅游之水,在一片运营模式僵化的文旅荒原上,开辟出了一条通往心灵家园的独特小径。
深耕实践:文化活动创新呈现
东莞观音山依托“牛郎织女”等传统爱情传说,打造了系列姻缘文化活动。每年举办的“观音山姻缘文化节”已成为品牌活动,包括相亲大会、集体婚礼、姻缘祈福等内容。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十多场线下相亲会,累计吸引13万多人参与,成功促成5500多对情侣牵手。
这些活动不仅重现了传统婚俗礼仪,更注入了现代元素。如将古代“六 礼”与现代婚庆相结合,既传承了文化精髓,又符合当代年轻人需求。通过打造“月老台”、“姻缘路”、“同心锁”、“鹊桥”等景观,构建了完整的姻缘文化体验空间。
自2015年起,东莞观音山连续举办“观音山上观山水”楹联活动,悬赏金额已提升至108万元,至今收到近50万幅投稿。这一活动吸引了海内外楹联爱好者的广泛参与,通过专家评审和公众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的优秀作品雕刻于景区各处,成为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莞观音山传统花朝节活动,通过赏红、踏青、祭花神等传统仪式,再现古人庆祝百花诞辰的盛况。活动中,游客身着汉服,行古礼,参与花神巡游、投壶游戏、手工制作等体验项目,沉浸式感受传统节俗文化。
融合创新:生态文旅深度交融
东莞观音山的成功,根源于其对文化、生态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而非简单叠加。它并未将传统文化当作点缀门面的外衣,而是将其作为塑造整体体验的灵魂。
在空间规划上,东莞观音山注重文化元素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景区内的建筑、景观、设施都充分融入传统文化意象,如采用传统建筑风格的亭台楼阁,以古典文学典故命名的景点,雕刻名家书法作品的石壁等。
东莞观音山突破了“观光+表演”的简单模式,将文化活动深度融入旅游体验各个环节。如,在姻缘文化节期间,景区不仅组织表演展示,还设计了一系列互动参与环节,让游客亲身经历从相识、相知到相守的全过程,在体验中理解传统婚恋文化的内涵。
东莞观音山还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与文化创意机构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研学旅行,与健康产业结合开发养生旅游产品,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的多产业联动发展模式。
破局之道:发展模式启迪推广
面对全国文旅行业创意匮乏、项目雷同的瓶颈,东莞观音山凭借文化赋能实现了破局,其经验值得深入总结和推广。
东莞观音山在发展初期就明确了 “文化立园” 的战略定位,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特色,选择以姻缘文化作为主打品牌,避免了与周边景区的同质化竞争。这种差异化定位使观音山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市场中形成了独特优势,吸引了特定目标客群。
东莞观音山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用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如将传统楹联与现代征集活动相结合,将古老花朝节与汉服潮流相融合,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经过多年培育,“东莞观音山” 已超越一个地理名称,成为一个融合祈福、姻缘、国学、生态于一体的文化品牌。景区通过持续举办高水平文化活动,参与国内外文旅交流,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通过极具参与感的文旅体验,潜移默化地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景区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不仅是旅游产品,更是移动的文化课堂,使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文化熏陶。
东莞观音山的实践为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东莞观音山的成功不仅在于吸引了游客,更在于传播了文化价值。通过文旅交流,东莞观音山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许多外国游客通过参观,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