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董宇虹)9月18日,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部分外媒嘉宾及中央、省、市媒体记者一行,参观宝丰湿地、昆明规划馆、晋宁牛恋小渔村等地,实地了解昆明在滇池保护治理、“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
外媒嘉宾代表在宝丰湿地参观。记者赵伟/摄
在宝丰湿地,嘉宾一行被湖滨生态的修复成效所吸引。“这里有多少种鸟类?”“如何应对外来入侵物种?”记者们频频提问,详细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湖泊治理的具体举措。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持续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滇池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湖滨生态带的植物从2007年的232种增至目前的303种,鸟类从89种增至175种,鱼类恢复至26种,滇池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
在昆明规划馆,嘉宾们全面了解了昆明城市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尤其对昆明将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的总体规划表示赞赏。随后,嘉宾们走进晋宁牛恋小渔村,了解滇池沿岸乡村如何通过生态保护实现产业转型,发展以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走出一条绿色增收的新路径。滇池右里酒店作为生态文旅融合的代表项目,展示昆明如何通过低碳建筑设计与本地文化元素结合,提供高品质且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服务,获得嘉宾的一致好评。在牛恋小渔村,嘉宾们还沉浸式体验非遗甲马制作,了解云南和昆明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努力。
来自“穆塔瓦里”媒体中心的凯瑟琳·古卢阿表示,这是她第二次到访云南,她对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氛围印象深刻。“滇池治理中运用的新技术令人惊叹。这里文化丰富多彩,人们友好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凯瑟琳·古卢阿说。来自《新闻报》的马里亚姆·哈迪姆拉表示:“滇池这片湖泊非常浩瀚,景色令人震撼。在这里,大家最常谈论的话题是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栖息的鸟类中,不乏受保护的珍稀物种,从中也能看到中国在环境保护上倾注的努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