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龙潭禅寺
文/凌巧荣
龙潭禅寺在宜阳县的张坞境内,距县城约三四十公里,以前叫龙潭寺。大约是09年的秋天吧,同学带着我们来过一次,那时孩子们还小,一心野外爬山,粗略逛了一圈,什么印象也没有,反正记得来过,连留个影打个卡也没有。只记得去了寺后的大龙潭,见一挂瀑布飞泻而下,注入一汪碧绿的平潭,潭水清澈,游鱼历历,影布石上,清新宜人。带着俩娃,戏水爬山,玩了一天。我还收获了一大把韭菜和一束迷人芦苇!
后来才知道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年间,龙潭寺所在地修复寺时掘出一青石柱墩,柱墩上部为莲花造型,墩基为四面体,四个侧面上均刻有密集的阴文小楷,多数字难以辨认,但其中一个面上“天和三年“几个字清晰可辩。有关专家断定“天和”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因此有称,该寺始建于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又根据寺内现存的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重修龙潭寺暨会禅寺碑记》载,“该寺迨至天和元年,已是胜迹”,和东厢房莲花形的石柱墩上所刻“天和三年罗次“、"骠骑大将军"等,可断定该寺创建于南北朝天和元年之前。明清两朝多次重修,现存大殿的梁架和斗拱都具有金元时期的工艺特点。龙潭寺始建于何时,无史料可查。按寺内现存碑刻,较早的是大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年重修龙潭禅寺碑,虽碑身破损,字迹斑驳,碑文清晰,尚可解读者为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3年)所立,但此碑文一开始即称此寺不知何(昉,读fang,起始之意),碑文撰写者署名“岁进士侯选儒学训导宋象贤。“这样一位进士出身的读书人,想必也做过些考证,然而却未获结果,只得留下“不知何”的遗憾。由此总总,可见龙潭寺创建于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天和元年之前,不可不为历史悠久了。
那天,跟随作协成员一起去采风,第一站就是龙潭禅寺。下车伊始,一个坐落在女几青翠山脚的寺庙迎面而来!寺门上的一副对联很引人瞩目“山清尘静水参如是观,天高云浮月喻本来心”,横批是“龙潭禅寺”,也是本寺的寺名。带着一种莫名的感觉,跟随人流来到院内。一下子觉得面目全非啊,咋也找不到那似曾谋面的感觉。一尊漏天观音突兀地矗立在天王殿前,她头戴观音头戴宝冠,身披璎珞,袒胸露臂,锦衣绣裙,秋波流慧,玉容含情,左手托净瓶,右手说法,足踏莲台,法像端庄,亭亭玉立。四周各有一根汉白玉莲花柱,焚香炉内香火纷立,香烟缭绕。
我被天王殿东边的古树吸引了过去,这棵皂角树树龄1300多年,是受保护的一级名木,高有20米,树干有360厘米许,大约是初唐时栽的,它千年来见证了古刹的风风雨雨,一直守护着这方庙宇。据传,有次大火时,空中突然响雷,天降大雨,将火扑灭。随后天空出现彩红,彩虹围绕着龙潭寺。古树虽经大火,却又枯木逢春,开始发芽,枝叶逐年茂盛。树上挂着许多红色许愿带,站立树前,只要你诚心许愿,都能随愿所成。现在是夏季,古树葳蕤青翠,枝繁叶茂。右侧一虬枝苍劲低垂,下有一块刻字巨石支撑,碑刻字文鎏金,碑文是般若婆罗密心经。树前长凳上一黑衣男子在看书,那样的专注、静心,一点也不为我们的吵闹所干扰。此时,队友说集合了,我也随着人流匆匆而出,留下了没有尽兴的遗憾。
那天,我又一次走进龙潭禅寺。在天王殿的进门右边墙上见到一面光绪三十三年修庙碑刻,上面字迹模糊,很难辨认。仰望殿顶,椽瓦斑驳,斗拱的头端已经少许腐烂,修缮工作真是迫在眉睫。后墙下有一简易书架,架上摆有不少经书,有《金刚经心经》、《文殊菩萨心足》、《坛经》、《无量寿经》,大多是不同版本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我虔诚地翻阅着,但可惜无缘佛家,无奈只好放下,从后门出了天王殿。
天王殿后边是大雄宝殿,金色的鎏金匾额,大红的门窗,蓝白的斗拱、朱红的屋椽、青灰的屋瓦、金色的屋脊,无不诉说岁月的沧桑。面阔三间,歇山单檐,古朴的青砖,精巧的焚香炉,给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信仰。然而,由于年久失修,灰瓦碎裂,斗拱腐烂,屋脊倾斜,与两侧青翠的柏树相映,也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凄凉与无奈。我转身殿外,听到了一个洪亮的男音在高声诵读佛经,原来是一男子坐在三圣殿前高声诵经。他衣饰干净,诵读倾心,旁若无人,我也不好打扰。
走下台阶,我来到寺院东边,这里是一大片新辟的土地。在皂角树的后侧亭子里有一城隍塑像,向后的山体窑洞里从西到东依次是地藏殿、观音殿、三圣殿等十个大殿,每个大点有三四米宽,十几米深,里面塑像精美华丽,尤其是文武殿里供奉着就朝古都洛阳历代帝王很是少见,还有天上母殿里供奉的是唐尧帝后妈祖也别有意思。
然后我又到了皂角树下,钻入斑驳的竹林去看那几通历代修善碑记,粗鄙的我居然认出了乾隆和道光几个字,很让我兴奋不已,然而其他字文我都无力辨识了,强烈的挫败感很是无语。好在旁边的一通新碑缓解了我的尴尬。那是现任主持释心勇给释延凡大师立的。从碑文中可以看出,释延凡大师与1931年在少林寺剃度出家,1982年与白马寺受三坛大戒,此后一直到各地修缮十余座寺庙,并于1995年被安排的龙潭寺。自从大师入住以后,这里的奇迹屡现,如千年卧佛、百里龙井、狮子拜佛,鼓飞龙凤把不可胜数,吸引着远近的游人到这里赏景拜佛,这应该也是大师的千年功德吧!
出了寺院,我放眼四周,南面苍翠的女几山,北边的汤汤洛河水,背后幽深奇秘的峡谷,一旁清澈明鉴的溪水,寺前林立高矗的塔林,实在是一个超然世外的、潜心修行的好去处。不怪当年达摩祖师多次在这里驻足传教,连他的“葬于洛滨”也为龙潭寺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厚重。

作者简介:
凌巧荣 宜阳县白杨镇南留村人,本科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95年毕业至今一直在宜阳县柳泉镇任教,喜欢用文字记录点滴的生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