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车轮丈量风景,用脚步探寻历史。聊辽长城,讲述我们身边的长城故事。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岸是家乡。辽宁锦州,这里没有连绵的城墙,但却藏着汉代辽东防御的关键密码。
说到长城,很多人会想到砖石墙体,但在汉武帝太初年间修筑的汉长城,烽燧才是核心。
二台子烽火台-黑山县白厂门镇
根据考古发现,锦州的汉长城没有明显的墙体遗存,但却在凌海、北镇、黑山、义县4县6乡镇,留下了19处东汉时期的烽燧遗迹。这些烽燧可不简单,它们是沿着西南到东北方向布列的,外侧曾经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正是《后汉书·光武帝纪》里记载的“筑亭堠(hou),修烽燧”的实物见证。
东汉时为了抵御袭扰,在这里建起了一系列烽燧。
翠岩墩台-凌海市温滴楼满族乡
走近这些烽燧,咱们能看到它们大多是土筑或是沙砾土夯筑而成的,虽然现在大多数的形制不完整,但在遗迹的周围,还能找到当年士兵们生活的用具残片。
更关键的是,这套烽燧系统是“联通全身”的:前哨烽燧能伸到城墙外的山岭,防线内连着郡治要道,如果一处遇袭,烽烟就能燃起来,军情也能快速传到远方的郡治甚至是朝廷。
近些年,当地有关部门开展了长城保护的专项调研,对全市长城点段逐一摸排,重点解决了一系列问题,让这些千年前的“防御建筑”得以更长久的留存。
翠岩墩台-凌海市温滴楼满族乡
明朝建立后,蒙古、女真先后威胁辽东,朝廷把长城划分为“九边”防御,辽东镇是首镇,锦州段就属于辽东镇长城的辽西部分。这段长城的修筑,要提两个人:正统二年,定辽 前卫指挥 佥(qian)事 毕恭 倡导筑墙;正统七年,右佥(qian)都御史 王翱(ao)奉命修山海关到北镇段,直接奠定了 锦州明长城的基础,到了成化15年,辽东长城全线完工。
而锦州凌海市板石沟乡的龟山长城,就是这段长城里的“精华”——全长1830米,因为地处龟山而得名,始建于明正统年间,用毛石垒成,还留存着敌台、烽火台,2013年从省级文保单位晋升为国家级,这段是锦州现存最完好的明长城点段。
要是想近距离感受明长城的质感,义县大定堡(pu)满族乡的长城步道别错过——这是全省最长的长城步行参观路,全长2千多米,步道的石头取自附近的石场,和长城本体材质、颜色一致,交叉处还设计了“微型桥”,旁边的石牌上还印着长城知识,走在上面,仿佛能顺着步道读了一遍明代戍边的故事。
义县石家岭长城遗址
义县南树林子长城遗址
为什么说锦州明长城是关键呢?因为这里是“关宁锦防线”的前沿阵地——山海关是后盾,宁远是中坚,锦州像一把锁,卡住后金西进的通道。可以说,锦州明长城的砖石上,刻着“半部明清战史”。
锦州的长城它其实不只是一个防御工事,更是两千年来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枢纽”,像汉烽燧的预警、明长城的坚守,最终都变成了一条文明共生的纽带。
刘家沟长城3号敌台-凌海市翠岩镇刘家沟村
我们先说回汉代,锦州汉烽燧守护的不只是边疆,更守护了辽西郡县的平稳发展。在烽燧的“烽火预警”下,农耕文明得以在这里扎根,和周边游牧文化开始初步交流——士兵们的生活用具和各部落的活动痕迹,如今都成了这两种文明早期互动的见证。
到了明代,锦州明长城成了“关宁锦防线”核心,却也意外成了文化交汇的“集市”:长城内外,“朝贡优赏”“广宁互市”频繁,像游牧民族的马匹、皮毛,和农耕民族的粮食、布匹在这里一一交换,就连龟山长城下的村落,也都渐渐成了多民族共处的家园。那时的长城,既是“防线”,也是“窗口”。
冮台山烽火台-黑山县八道壕乡冮台村
清军入关后,锦州长城的军事作用渐渐消失,它的“融合使命”才真正开始。长城两边的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从对峙走向共生,语言、习俗、生活方式相互影响——如今锦州的民俗里,还能找到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融的痕迹。长城不再是“边界”,而是成了民族记忆的有形载体,就像那些被精心保护的汉烽燧、明长城遗迹,不只是“古迹”,更是锦州历史文化网络里的关键节点。
从汉代烽燧的“守”,到明代长城的“战”,再到如今的“融”,锦州长城早已超越了“军事工程”的定义。咱们的辽宁长城行,也从这里感受到了长城最温暖的一面——它不只是冰冷的砖石,更是串联起千年文明的桥梁。
(图片来源:锦州文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