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离开北京已经八个年头。
在这八年时间里,我曾无数次翻看那些旧日的照片——照片里有故宫的红墙金瓦、国贸的车水马龙,还有通惠河畔那一株株苍翠的古柳,在夏日的晚晖中随风摇曳。彼时的我孤身一人,背着半旧的帆布包,时常游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把青春的希冀与迷茫,都尽情洒落在那片喧闹的土地上。
而现在,我将再次前往那座城市。不同的是,此番归来,我已不再孑然一身——身边多了十几位稚气未脱的孩子,我将陪他们一起,在这个暑假开展一场为期五天的研学之旅,我们将细细领略这座“千年古都”究竟有什么魅力,居然让那么多人为之魂牵梦萦?
2025年7月1日,晨曦初透,五点钟的江南,还依然笼罩在夏夜的余热里。闹钟尚未响起,我便蓦然从梦中醒来,看了看时间,翻身下床。洗漱时,自来水带着凉意,泼在脸上,瞬间驱散了残留的睡意。背上行囊,口袋里揣着孩子们的名单,指尖划过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心里竟生出几分忐忑,就像当年第一次站上讲台时那样。
此刻,我在心中默默祈祷,但愿此行一切顺利!
集合处就在我们书店的东门,离我家不远,步行过去也就十来分钟。远远望去,初升的旭日下,已有两个小小的身影在翘首以待,走近了才看清,原来是两个小姑娘。我好像见过她们曾来店里看书,依稀记得这是一对姊妹,一个叫姚佳茵,一个叫姚佳圆。
但很多时候,我总是把两个人的名字混淆。
“你们怎么这么早啊?”我笑着走上前去。
“她们呀,天不亮就醒了,然后就催着我赶快过来,生怕迟到了。”她们的妈妈在旁边微笑着向我抱怨道。
不多时,送行的家长都陆续赶来,有年轻的爸爸妈妈,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也有外公或外婆。每个人都依依不舍,千叮万嘱,惟恐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这是我们家孩子第一次独自出远门,还要麻烦张老师多费心。”不断有人和我打招呼。
我一边把孩子们的箱子塞进行李舱,一边连连点头说“请放心,我会的!”心里却不由得一动,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离家时,母亲不也正是这样吗?她站在门口,喋喋不休,直到我走很远了,回过头,仍看见她不停地在挥手。
当时只觉得她无比啰嗦,恍然回首,泪水却不知何时已经濡湿了我的眼眶。
大多数孩子估计也和当初的我差不多吧,他们宛如一群羽翼初生、即将离巢的雏鸟,只对远方的天空充满期待,哪里有心思听这些唠叨?所以,有人在东张西望,有人津津有味地吃着零食,还有人互相追逐打闹,原本安静的书店门口顿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大巴车在六点整准时出发,车轮转动的那一刻,车厢里突然安静了几秒。我转头看向窗外,家长们还站在原地,有的擦着眼泪,有的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追在车后大声喊“记得每天给家里打电话”!
车越开越远,那些身影也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一个个小黑点。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原来不管多大,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都是需要牵挂的孩子。
拐了两个弯,大巴车便沿着高浪路一路疾驰。两侧的景物似退潮般向后涌去——有高大的写字楼,玻璃幕墙在晨光里映射着金黄色的阳光;有宽阔的厂房,门前停放着各种货车,空地上摆满了物料;还有纵横交错的高架桥,来来往往的车辆呼啸而过。
车厢里的安静没持续多久,孩子们就开始活跃起来。有人问我:“张老师,故宫的地面真是金砖铺的吗?”我一下被逗乐了,摇摇头,开始给她讲故宫的故事,讲太和殿的蹲脊兽,讲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讲御花园里的连理枝。孩子们都围了过来,有的站在过道上,有的趴在我的座位旁,听得入神。
我连忙把他们撵回座位,并嘱咐大家系好安全带。
不过半个时辰,大巴车就抵达了无锡东站。车站干净整洁,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就像一群群忙碌的蚂蚁。下车后,孩子们拖着各自的行李箱,我拉着装饮料和零食的小车,汪总则拿着名单,一一清点人数,生怕落下谁。“陈沐晨!”“到!”“陈羿!”“到!”“李之尧!”“到!”五个大人,十八个孩子,一个都不少。我松了口气,领着大家往车站里走。
候车大厅非常宽敞,但刚放暑假,正是出行的旺季,所以摩肩接踵、人潮汹涌。安检处自是忙乱不堪——孩子们大多是初次远行,对安检流程一窍不通。一番折腾后,总算有惊无险,我们全员通过闸机,走向站台。
我们本次乘坐的G4次列车早已静卧在轨道上,流线型的车身为素雅的白色,配以“复兴号”特有的金色线条,泛着耀眼的光泽;一扇扇车窗宛如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等着观赏沿途的风景。列车很长,像一条蛰伏的银龙,把整个站台都占满了。我们的座位在4号车厢,相连的几排,正好能坐下二十多个人。
安放行李时,我和汪总忙得满头大汗,——所有的箱子都堆在一起,后面的乘客正不断涌进车厢,必须尽快把过道清理出来。幸好孩子们的行李箱里,装的大多是零食和玩具,并不是太重。摆放好行李,再转头给他们安排座位。看得出,大家都非常兴奋,一张张小脸紧贴着窗玻璃向外张望,鼻子都快压扁了,他们眼中燃着灼灼期待,仿佛一场精彩的演出即将开始。
七点三十六分,列车缓缓启动,起初还走得很慢,像个刚睡醒的巨人,慢慢伸着懒腰;过了一会儿,速度渐渐快了起来,窗外的景致开始流转,铁道两旁的树木和电线杆像一道道模糊的影子,一闪而逝。当城市的高楼大厦渐次退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绝美画卷:稻田里碧浪连天,茂盛的禾苗在风里轻轻摇摆,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一个个村庄点缀其间,一栋栋小楼粉墙黛瓦、造型别致;池塘、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水波潋滟,倒映着天光云影,无不透露出当地经济的富庶与田园的闲适。
孩子们有的拿出零食,填饱肚子,有的举起电子手表,对着窗外拍照,快门声“咔嚓咔嚓”响个不停。我趁势为他们讲解沿途的风物,讲江南的水稻为什么一年两熟,讲水乡的小木船怎么划,讲南方传统民居的屋顶上为什么有一道奇怪的墙,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有的还举手提问,车厢里的气氛热闹极了。
此行我们将经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最终抵达北京。G4次列车是高铁里的“快车”,只在南京南、济南西两站停靠,所以八点十五分许,我们就抵达了第二站——南京南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