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康
石泉,这座因地下泉水而得名的小城,承载着我无尽的儿时回忆。在众多关于石泉的记忆里,水巷子下面那一股清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深深地镶嵌在我的脑海之中。
那股清泉好似上天精心造就的一个圆形水坑,宛如大地母亲袒露的一泓深情眼眸,清澈而深邃。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仿佛不知疲倦的精灵,在岁月的长河中潺潺穿梭。冬天,它宛如一个温暖的怀抱,热气腾腾地向上直冒,那氤氲的水汽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温馨。据我粗略估计,水温大概在二十几度左右,在瑟瑟寒风中,这股暖流无疑是大自然给予石泉人最贴心的礼物。夏天,它又似一泓清凉的慰藉,流出的水触手冰凉,仿若能凉透心扉,仿佛能把骨头里的暑气都驱散。偶尔舀一瓢水尝尝,那滋味甜丝丝的,冷冰冰的口感直沁心脾,让人感到无比的清爽舒适。据说还有专业单位对泉水进行检测过呢,这饮用水的水质非常好,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这样的水,就像是给身体注入了一股天然的健康活力,具有养生健体的功效。
我就生长在这个充满灵动水汽的地方。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条件简陋的年代,自来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家中吃水煮饭全都得依靠人力肩挑。那时候我年纪尚小,力气不足,每次挑水的任务就只能和哥哥姐姐一起分担——抬水。你还别说,这一路挑水可不容易。从街上到家,中间要经过一段长长的台阶路,这台阶可大有来头,一共有几十步台阶呢。这些台阶都是古代的能工巧匠们用条石一块一块精心铺就而成的,每一个台阶都打磨得非常平整。听老辈人说,这台阶是湖广一带的商人行船来到此地后,沿着这些阶梯而上,前往黄州馆居住时留下来的历史见证。那坚实的条石,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岁月的痕迹,默默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西街的水巷子、瓮城子以及附近街上的居民们,世世代代都依赖着挑水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不过,也有家中缺少劳动力的,只能靠买水度日。于是啊,就滋生出了专门的职业挑水人。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靠着卖水换取生活的报酬。其中有个叫张大棚的人,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每天不辞辛劳地挑水叫卖,以此来供养全家。一担水仅仅卖二分钱,在那个时候,这是非常微薄的价格,但却饱含着他的艰辛与努力。无论天气是晴空万里还是细雨绵绵,他都会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地把水送到客户家中。他那瘦弱却坚实的背影,仿佛成了石泉西街一道独特而又温暖人心的风景线,见证着那个时代人们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
责编:黄素梅《白浪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