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去江南,本以为古镇真像书里说的那样,水墨画似的,结果在周庄的石板路上被人群堵得走不动,才看出来,那些诗里写的宁静,早就不一样了。
清晨六点,同里河边总见阿婆穿着蓝布衫蹲在石阶上搓衣裳,木盆里的泡沫跟着水漂向雕花的木桥,太阳一爬过屋檐,整条街的店就挂出网红打卡点的牌子,穿汉服的姑娘和举着自拍杆的游客挤满廊棚,这种不对劲的感觉,我走六个古镇都碰上了。
西塘的夜色来得突然,白天还能看见老人坐在檐下修竹篾椅,天一黑,酒吧街的灯就亮了,把整条河照成粉的,我坐在临水茶馆里,听见对岸放着电子版的《春江花月夜》,底下还混着直播喊麦的声音,倒也不觉得怪,当地人说十年前这儿还是正经的渔市码头,现在连鱼贩都用二维码收钱,船上的渔获也一样。
最让我没想到的是南浔,穿过挂满灯笼的街,转个弯就碰上爬满藤的欧式老房子,有个守藏书楼的老先生说,一百年前那些丝绸商人就在这儿把西洋钟表和青花瓷摆一块儿显排场,如今这中西混搭的屋子成了拍照的地方,可门廊底下晾着的蓝印花布,还是跟百年前一样。
站在甪直的石桥上,看着乌篷船载着吃冰淇淋的孩子慢慢划过,这才觉得古镇的特别,原来就在这些乱糟糟却真实的日子底下,双桥边编草鞋的阿婆和隔壁卖小玩意儿的店挨着,退思园的假山旁边插着电动车的充电桩,一点一滴,都是日子留下的痕迹。
回程的火车上,邻座大爷说他年轻时走水路做买卖,现在儿子在直播卖古镇限定的糕点,保护古镇不是把老房子锁起来,而是让那些砖墙能透口气,潮水退了,留下的还是保圣寺飞檐上漏雨的缝,小莲庄池塘里年年开又谢的荷花,每个游客走的时候,包里带着半块青团,心里还揣着一个江南的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