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民族团结抗战文化
的历史价值和文旅融合路径初探
罗 瑾
抗战文化,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创造的文化成果。凉山的抗战文化,既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也有独具凉山特色的各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侮、建设后方根据地的抗战贡献。凉山民族团结抗战烽火岁月的历史价值不可忽视,其与旅游融合的路径值得探索。
一、凉山抗战文化的历史价值
凉山人民对于抗战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形成的抗战文化丰富而独特,兼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特质。
(一)凉山抗战文化的丰富性
凉山州中共地下党组织积极宣传抗战,凉山儿女纷纷上战场,不论是壮士出川,开赴第二战区防御作战殊死抗敌,还是远征军滇西反攻,英勇作战;不论是平型关大捷,还是南京保卫战、淞沪抗战中四行仓库的坚守,抗战中的重大事件,闪现着凉山儿女的身影和为国捐躯的壮烈。凉山人民全力支持抗战,不论是捐钱捐粮,甚至捐马匹,还是修机场修公路,解救飞虎队员,都有着凉山人民的贡献。
1.凉山州中共地下党组织积极宣传抗战。
中国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迅速担负起号召和领导全国人民抗日的历史责任,昭告抗日主张,建立抗日游击队,支持民众抗日斗争,推动了局部抗战高潮的到来。1933年3月至5月,中共四川省委发布《关于扩大执行反帝任务的报告》《全川民众起来反对国民党军阀战争、参加民族革命战争宣言》等文告。1933年7月,《四川省委接受中央五月二十日来信指示的决议》要求全川党组织要重视民族工作。省委应当经常的特别注意去建立松理茂、康藏和南路的藏民夷民中的工作,加强西昌党部的领导和督促,务使深入到夷民中去。开展反日反帝的群众民族革命战争。
1937年10月,在四川省第二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训育主任、教导主任,1926年加入共产党的戴从龙等发起并领导的西昌各界抗敌后援会成立,在共产党员戴从龙、赵祖文等领导下,展开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各族人民抗日热忱,男女老少都行动起来了。1938年9月,凉山州第一个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廖文彬回到西昌,重建中共西昌特别支部,特支恢复后,自筹经费创办油印《抗日周刊》宣传抗日救亡。西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抗日周刊》及时向民众传播抗战的讯息,可惜不久因经费困难停刊。1939年,《抗战周刊》停刊后,西昌进步人士张剑波、徐仲伟、程源澄等集资创办《建宁报》(石印三日刊),聘请廖文彬任总编,其他特支成员任副总编、审稿。由于地下党掌握了这一宣传舆论阵地,《建宁报》成为宁属地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倡导民主政治,支持正义,揭露黑暗,为抗日救国服务的地方性报纸。1940年因经费拮据停刊。
中共西昌特支书记、《抗日周刊》主编廖文彬
2.凉山儿女奔赴抗战前线英勇作战。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前,川军各派系各自为政。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川军总司令刘湘倡导下,川军摒弃前嫌,决定出川抗战,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四川作为大后方,是抗日战争的战略基地。川军出川作战,既是为了保卫国家,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防止敌人进一步侵占中国的大后方。1937年7月30日,驻凉山境内的国民革命军104师师长李家钰向南京发电,主动请缨,并作诗一首“不灭倭寇誓不还”,9月率部出川抗日。1944年日军渡河进攻豫西,李家钰主动承担掩护撤退任务,当年5月在陕县阵亡。李家钰的36集团军总司令部几乎全部覆没。1984年,李家钰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列入国家首批抗日英烈名录。
抗战将领李家钰
当年,西昌人华品章把妻儿送回西昌老家出川抗日。1937年12月,在历时9天的南京保卫战中,华品章与据守雨花台的6000余官兵一道与日寇血战5昼夜,一起英勇殉国。2016年,华品章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南京保卫战殉国将领华品章
彝族老红军陈占英,身经平型关大捷、奔袭山东曹州刘兴庄等多次战斗,英勇作战、善于指挥,战功卓著。1950年凉山解放后,先后担任凉山州军队、党委、政府领导,为新凉山的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彝族老红军、参加平型关大捷的陈占英
淞沪抗战中,守卫上海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中,有凉山越西人杨尚材。杨尚材后来参加新四军,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
1937年后,凉山青年一批接一批走上南北各战场,参加远征军,转战缅北野人山,袭占密支那,攻克八莫,攻打南坎,攻克腊戍等,都有他们勇敢的身影。有的牺牲于松山攻坚战,有的在芒市拉锯战阵亡。14年抗战,中国军民死伤3500多万,凉山儿女牺牲了多少,无法统计。但有人曾在西昌抗敌后援会看到一本厚厚的花名册,凉山各偏远乡村均有抗战阵亡军人家属,可见为数不少。
1950年3月,凉山解放。中共抗战老兵、南下干部成为凉山州的建设者。他们中有八路军、新四军、武工队员……他们都英勇顽强地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凉山中共抗战老兵、南下干部的勋章(图源:《致敬最可爱的人——凉山州中共抗战老兵访谈实录》,凉山州史志办、中共凉山州委老干部局 编)
3.凉山州各族各界民众全力支持抗战。
各族各界民众积极捐款捐粮捐物。1940年,西昌县小学生为“中国儿童号”飞机捐献了554.8元,有些农村学生是割马草卖来捐献的。1941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发起献机支前运动后,西昌各界也开展了捐献。这次,各机关、团体、学校、公司、银行、工厂、报馆的人员大多数捐了一天的工资。西昌师范学校学生捐了一天菜金,西昌幼稚园小朋友也捐了糖果钱。1943年6月,凉山各族各界群众认购同盟胜利公债解库款逾14万元。1944年5月,滇西我军开始反攻,西昌、盐源、冕宁、会理调集10万包军米赶运前线。1945年3月,凉山各族人民为改善前线士兵生活捐献粮食10万石,现金3.31亿元。历次劳军捐献,宗教界人士爱国热情充分显现。木里喇嘛寺1941年8月一次就捐大洋20万元,西昌泸山各寺庙的尼姑、和尚、道士,以及伊斯兰、基督、天主教徒也都不甘落后。
抗日战争中,凉山各民族贡献最多、牺牲最重的是农民。他们送儿子、兄弟、丈夫上前线,自己又去修机场、修公路,还要承担各种支前任务。1944年改善士兵待遇,城镇献金,农村献粮,西康省11个县农民捐献稻谷14万石,凉山7县就捐献了10万石。在历次劳军、献金、募寒衣、献飞机等运动中,西昌各乡农民也都尽其所有作了贡献。1945年,滇西前线急需驮马,凉山各族农民又供应了上万匹骡马,西昌、越西、冕宁有些农民把仅有的役马、种马都交出来了。此外,各地农民还要担负各种工役、摊派和临时军运。凉山彝族老百姓在高山密林中搜救驼峰航线飞虎队飞行员,并安全送到成都,有据可查的先后有6批。
美国飞行员和营救他的彝族人民(图源:鹰落凉山)
4.抗战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宣传。
影视作品当数《民族万岁》。《民族万岁》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1939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委派导演郑君里率领摄制团队赴西北、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实地拍摄。影片旨在记录各民族抗战贡献实况,通过蒙古族、藏族、彝族等生活场景的戏剧化呈现,强化民族团结抗日的主题。当时胶片非常珍贵,郑君里导演用了整整8分钟记录凉山彝族同胞修筑乐西公路实况和他们的生活习俗。
彝族民工在修筑乐西公路(图源:《民族万岁》)
西昌地区5所百年老小学之一的太和小学,本有校歌。抗战开始,即在1937年重新编写了抗战校歌:
你是少年,我是少年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少年
我们大家努力学习、努力修养
要使我们的体魄、人品、知识、技能样样健全
复兴中华民族
作中华民族的中坚
你是少年,我是少年
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少年
我们都应作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中坚
中华民族的中坚
太和小学校歌(图源:西昌市太和小学)
刘文辉成立的专业宣传抗日机构西康省战时工作团(简称战工团),排练和演出了抗日戏剧。不少漫画、墙报、歌曲、戏剧,以及口头宣传用的抗日故事,几乎都是从共产党刊物选的。
(二)凉山抗战文化的独特性
凉山抗战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既有凉山的地理位置、丰富资源所赋予的特有历史地位,更有国难当前、民族团结一致抗战的民族大义。
1.凉山抗战文化体现了大后方之后方的特点。
1938年秋,日寇大举进犯华中、华南,武汉等大、中城市相继沦陷。1938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撤退到四川重庆,将首都从南京迁往重庆,日寇气焰嚣张,乘势诱胁国府投降,并逼蒋介石下台言和。国民党中政会主席汪精卫等中央要员于12月初叛国投敌。在各党派支持下,蒋介石下决心抗战到底。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活动与统治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的指挥中枢,也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轰炸目标。重庆不断遭到日本飞机长时间、大规模、野蛮、残酷“无差别”的轰炸。据统计,从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5年半的时间里,日机共出动5746架,投弹19719枚,对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的区域进行了131次轰炸,“山城到处血长流”。在此形势下,当局为长期抗战计,必及时安排后备战略根据地,一旦重庆难保,即将大本营迁移。由于西昌处于西南地理中心,与川康滇黔藏相连,距印度、缅甸不远,是古南丝绸之路的咽喉,且资源丰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于是蒋介石选中了西昌,决定以之为预备行都。
修建蒋介石在西昌的官邸(图源:西昌市档案馆)
1938年底,国民政府下令将西昌定为第二陪都,并成立西昌行辕,重点对西昌进行建设。新筑公路、扩建机场,新修电站、新建办公区,开垦农场、兴办工厂、开设银行,开通长线话务,创设广播电台……西昌由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根据地”枢纽重镇。1912年,西昌从事各种行业的厂家和作坊287家,1942年发展到459家。西昌工农业总产值1937年559万元,1941年3929.55万元,增长了7倍,预算课税收入1942年为42.0239万元,1943年为65.1889万元,增长55.12%。1942年,西昌“会员健全之商业同业公会十有五,杉板业11家,百货业46家,烟草业47家,国药业40家,新药业9家,酒业24家,茶业24家,牛羊皮业32家,屠案业21家,油盐业48家,棉纱业52家,绸布业57家,银行业7家,旅店业20家,书纸文具业28家。又公司四,曰康滇公司,曰建宁公司,曰康宁公司,曰顾康电影院。”凉山成为抗战大后方的后方。
1942年,李仕安与部分彝族抗日先锋队成员相逢在西昌(图源:《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实录》马林英)
2.凉山抗战文化体现了民族团结抗战的特点。
凉山是藏羌彝文化走廊,多民族聚居地。抗战时期,大敌当前,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侮。突出表现在:
一是请缨抗敌。1939年3月30日,小凉山彝族代表20人到成都请缨抗敌,四川省主席王缵绪接见嘉勉。
二是请求组织训练民众抗战。宁属边民代表土司暨禁烟宣查队队员、成都军分校边民队学生向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的《西南夷族沿边土司民众呈请设立联合办事处并派大员前来组织训练民众抗战的有关文书》中,明确彝族为炎黄苗裔,志愿纯出救国热忱。呈文落款既有岭光电、岭邦正等土司及曲木藏尧这样的彝族精英,也有大量的汉族人士,凸显了抗日战争中彝汉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同仇敌忾。
三是组建“彝民抗日军”。1940年,雷波彝人卢占鳌、李仕安在雷波、马边一带组建了1500人的“彝民抗日军”。该队伍全部由彝人组成,联络处设在四川省立雷波边民小学,一年多后因卢占鳌意外离世、经费不济而解散。
四是修筑抗战通道。1939—1941年,抢修自四川乐山起经西康至云南祥云、全长1138公里的川滇西路,凉山沿线各地出动民工达15万人之多。据《乐西公路历史事件丛书富林篇》载:“宁属县区征调汉工西昌县9800名,会理县6000名,冕宁县8800名,越西县6400名,盐源县3000名。总计汉工34000名,夷工7000名,共征民工4.1万名。实际上宁属各县均加征,整个宁属实际征调约5万民工。”宁属是以彝族居多的民族地区,动员组织了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民工参与筑路建设。由于征工不足,彝族妇女也被征调。彝工成为乐西公路筑路民工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
乐西公路施工现场(图源:《乐西公路历史事件丛书》)
3.凉山抗战文化体现了西南边陲保存文化火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寇将中国大学列为破坏目标。据统计,全面抗战爆发后的一年中,全国108所专科以上学校有91所受到日军破坏,其中25所破坏严重,被迫停办。文化教育是民族命脉之所在。面对侵略威胁,为保存中华文化火种,平津及东南沿海的高校被迫内迁。北洋工学院亦被日军占驻,被迫迁往陕西汉中,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下半年,西北工学院自西北联合大学母体分出,成为独立学院。1939年西康建省后,9月13日,教育部长陈立夫提请国民政府批准,创建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简称康专)。康专不仅是西康省第一所高等学校,也是全国第一所综合性多学科的国立高等专科学校。
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遗址(罗瑾 摄)
康专开办之时正值时局危难、家国兴亡之际,只能借泸山半山庙宇权当校舍。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办学宗旨明确,“不仅在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兼负有改进并发展地方事业之资任”。所以,其设立的科系均适应西康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和人才急需。并且广揽名师,康专教师大部分来自北洋工学院,不少是留学美、英、法、德、日等国的硕士、博士,誉满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深入实地调查,开展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一是发现了攀西大铁矿,康专教授刘之祥和地质学家常隆庆发现攀矿后,康专第一时间首次将攀枝花铁矿的发现公之于众。但是他和常隆庆是第二批对攀矿进行考察的科学家,考察攀矿的第一人是汤克臣,发现攀矿时不是康专的老师,但是过了几个月他也到康专任教。二是康专校长、水利专家李书田首次对安宁河开发治理进行系统研究。三是康专组织了农牧业的全面调查,冯肇传、焦龙华教授对宁属农业资源、畜牧业进行调查并形成调查概况,俞筠蠲教授对发展宁属新蚕业提出建议……康专还成立了农工技术推广部,运用科学技术为地方服务。西昌成为西康省经济技术活动的中心。
康专师生合影——背景为康专教室、图书馆(光福寺大雄宝殿)(图源:西昌学院校史馆,罗瑾翻拍)
二、凉山抗战文化与旅游融合路径的思考
凉山抗战文化资源,是指凉山州境内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精彩故事,涌现出的一些典型人物,以及留下来的遗址、遗迹,还有众多的文字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照片等具有保护、研究和教育价值的文化资源。挖掘、梳理、用好、用活抗战文化资源,与凉山州全域全时旅游深度融合,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铸牢广大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抛砖引玉,提出凉山抗战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径思考。
龙王寺抗战纪念碑(刘春红 摄)
(一)梳理凉山抗战历史文化脉络及史实,通过各级各类展馆进行展示
据初步了解,凉山抗战文化以营救飞虎队飞行员为主题的“鹰落凉山”专题展,由原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主办,先后展陈两次,取得良好效果;以抗战中高校南迁建立康专,再到西昌学院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由西昌学院主办,在其校史馆中进行长期展陈;安宁镇史馆对于小庙机场有部分实物展陈。凉山民族团结抗战的全部历史,目前缺乏系统梳理,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精彩故事、典型人物还需进行深入挖掘,可以在公立博物馆中对于凉山抗战历史进行全面系统的展示,在私立博物馆、村史馆、镇史馆中设立各类专题展。如西昌市安宁镇凤凰村在已建华品章纪念碑的基础上,建议设立华品章抗战纪念馆,展示华品章及西昌籍抗战英烈的事迹;在西昌市裕隆乡羊角坝村建立抗战农场纪念馆,对战略大后方之后方给予抗战在农牧业方面的支持与贡献进行展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予以实施。
(二)抢救、修复、保护、研究、利用有价值的凉山抗战遗址遗迹,给后人留下丰富生动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往西昌泸山麓的抗日英雄纪念碑道路,2024年进行了整修,方便了民众前去瞻仰。格来古新村,依托康专理工大楼,打造了民国风酒店。但是,凉山境内还有大量的抗战遗址需要寻找、梳理,分类建档,分级保护,进行修复、保护、研究和利用。比如,104师誓师出征处、乐西公路与西祥公路汇合处,乐西公路进入凉山处,康专老校址泸山上的相关寺庙,川滇西路管理局、凉山第一座火电站、第一座水电站、第一个电厂、第一个水文站、第一个长线站、第一家银行、第一个官办医院、西康广播电台、抗战农场等旧址,雷波“彝民抗日军”办事处、会理铜锌管理处、飞虎队员搜救地等旧址,建议设立标志标牌,或立碑纪事,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凉山州第一个电厂——西昌电厂旧址今貌(罗瑾 摄)
(三)依托抗战重大事件,打造凉山民族团结抗战的文旅IP
一是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让公众沉浸式了解凉山儿女在平型关大捷、南京保卫战、淞沪保卫战、远征军在重大战役中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
二是多维度研究宣传抗战通道乐西公路的修筑。连接抗战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陪都重庆、支撑驼峰航线的乐西公路,是在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期,20多万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殊死赶工,褴褛开疆,开辟的西南边陲又一条经济大动脉和重要战略通道,被誉为“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一条抗战生命线”。乐西公路的修筑,既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群体交通救国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凉山各民族团结抗战的国家民族意识。乐西公路与即将修通的乐西高速公路,形成历史时空对话。有历史文献,有音像资料,有历史人物,有生动故事。或是开展学术研究,或是开设论坛讲座,或是将重走乐西公路纳入自驾旅游线路。乐西公路是凉山抗战文化潜藏着的明珠。
乐西公路褴褛开疆原碑(四一生 摄)
三是在青山机场设立抗战空中通道专题展,介绍小庙机场的战略地位、彝族群众营救飞虎队飞行员的艰难经过。
四是在雷波“彝民抗日军”旧址设立专题展,体现彝族为炎黄苗裔,志愿纯出救国热忱。
五是将西昌学院纳入抗战文化旅游景点,彰显其西南边陲教育救国、促进抗日战略根据地经济发展的文化抗战功绩。
西昌学院校史馆(罗瑾 摄)
(四)开展凉山民族团结抗战文化理论研究,讲好凉山民族团结抗战故事
一是开展学术研讨会,加强与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为台湾回归贡献凉山力量,为抗战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好基础。
二是培训抗战文化讲解员,向世界和中国生动讲解凉山民族团结的抗战故事。让人们穿过历史的云烟,看到抗战英烈为理想信念的澎湃呐喊,为国家民族抗争牺牲的英雄气概;看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同仇敌忾赴国难,众志成城卫山河的民族气节。
凉山州地域文化资源禀赋独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资源多姿多彩,自然资源品位丰富,为凉山州坚定不移地实施文旅强州战略,不断赋予新内涵,不断推出新举措,不断取得新成效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根基。目前,全域全时文旅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挖掘梳理凉山抗战文化资源,铭刻凉山民族团结烽火岁月记忆,精心规划凉山民族团结抗战旅游线路,着力打造凉山民族团结抗战文化品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与旅游深度融合中弘扬抗战精神,对于实施文旅强州战略,加快建设四川文艺副中心、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罗 瑾(凉山州史志办公室原主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