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潘文奇
原本以为徒步8km累计爬升700m的一条线路强度不算太大,却成为两年以来走得最辛苦的一次。
乌石古道,起于浙江长兴县煤山镇尚儒村,止于江苏宜兴市五通山村,全程约30公里,一条从浙江长兴到江苏宜兴的古道,因古道上的乌石浪而得名。当地人习惯把“黑”说成“乌”,山上黑黑的石浪便称“乌石浪”,于是有了“乌石古道”之称。我们徒步的乌石古道起点是宜兴龙山村,终点为磬山崇恩寺,由乌石古道、龙山茶经古道和乾隆古道三条古道组成。
自龙山村从北向南一路上山,到达冰川石浪,翻过石浪进入密林;再从密林穿出,走龙山茶经古道,转向西南,沿浙江和江苏界山山脊线,到制高点海拔488米的老坞山;继续沿着山脊线上上下下徒步两公里,向北转向,到达磬山崇恩寺,走个“U”形线路。茶经和唐代茶圣陆羽有关,而乾隆古道有乾隆生父出家于磬山崇恩寺的传说,乾隆年间,磬山崇恩寺获御赐“天下第一祖庭”称号。
在徒步起点附近一家小店补水,店里的大妈问我们去哪?听说要走古道,她说,给她两百块钱她都不去。一条小河从龙山村中穿过,沿溪有几家外观挺有特色的民宿,那条小溪正在大规模的整治,大妈说,政府花了1300万元,要把小溪建成小孩玩水的地方。我们沿着村里的马路走了大约一公里,开始进入森林里的古道。
这一段的所谓古道,其实就是一条断了水的乱石沟,在大大小小的乱石上往上行走,沟壑中的石头表面有些滑。天气预报当地最高气温35℃,山沟里没有风,很闷热,不一会儿,上衣就被汗水湿透,帽檐上有汗水不停地往下滴。整段行程四上四下,而这一段是爬升最长的一段。
一般而言,石浪形成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末,寒冷气候带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地球进入极寒的第四纪冰川时期。全球大陆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大量的冰停滞于大陆,导致海面下降,生物灭绝,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200多万年,形成冰川石浪。曾经攀爬过绍兴上虞的冰川石浪,那里的石浪规模要比脚下这片大得多。覆卮山石浪,石块大、颜色深,石头风化形成粗糙的表面,看似圆润,其实石面锋利得像埋了密密麻麻的小钉子;而这里的石浪石头比较新鲜,虽然石头棱角比较锐利,石面却是光滑的,看似形成的年份远没有覆卮山的石浪早,更像是后期地质变化而成。
手脚并用爬了一百多米到达石浪顶端,开始休整,坐在石背上,山下村落星星点点,远处那片水域便是阳羡湖。
翻过石浪继续往上,不久走出林子,迎面是一片茶园,一块巨石矗立在茶园中,上书“龙山茶经古道”六个字。宜兴阳羡茶自古享有盛名,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古代被列为贡品,并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说。
山上有搭建的简易房,养了很多鸡,一位大妈在遮阳棚下整理着蔬菜,面前摆有矿泉水和饮料在售卖。经过一片茶园重新进入森林,不久到了制高点龙坞山。这里以分水岭为界,东南是浙江长兴,西北是江苏宜兴。
继续在树林和竹林交替的林中行走,那野山路只是被人踩踏出的一条泥石路,不见有人工修建的痕迹,泥土和石头相当的滑,极不好走。刚开始还对一路上五颜六色的野蘑菇有兴趣,到了后来已经弯不下身子去仔细观测,深蹲起身,一阵眩目感。
闷热的天气消耗太多的体力,我的脚越来越沉重,汗水从上身一直往下渗,膝盖以上部分已经被湿透。体力不支的我,一脚不慎滑了一跤,着实把同伴下了一跳,我坐在地上缓了一会儿神,慢慢起身继续向前。接下去的路走得异常艰难,即使是下坡,我也不得不经常停下来休息。好邻居一直陪在我左右,我走不动坐下来休息,人就在前方默默地等着我。携带两瓶水和在茶经古道上补充的一瓶水已经喝完,好邻居和同行的一位兄弟各分了我半瓶水。到了崇恩寺,再没有气力跨上寺院前的那几节台阶。
始建于唐代的崇恩寺,原名磬山禅院,康熙年间更名为崇恩禅寺。乾隆皇帝曾御赐“天下第一祖庭”匾额,并扩建寺院,成为江南名刹,临济宗祖庭之一。寺院于1989年重建。回程的汽车行驶在汤省公路上,回头看到山脚下那一大片金黄色寺院的房顶,特别醒目。
突然看到离崇恩寺不远处,一条高架上一辆绿皮火车缓缓驶过,很熟悉的景象,猛然想起,那不就是我去年秋天去过的宜兴窑湖小镇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