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孙炜
晨光熹微时分,白木的邀约恰似一片青叶落入心湖,漾开圈圈涟漪。
径山于我原是旧相识,然每念及天目山脉的云岫变幻与千年茶香,便觉百回相见亦不足够。驱车行至余杭境内,但见群峰如翠屏环列,茶树梯田似绿浪叠涌,山岚在竹林间流转,恍若陆羽《茶经》中飘出的墨香。
白木于途中方道破此次乃泰康刘岸经理相邀,专程赴径山竹茶园品味径山点茶。我闻言莞尔,暗忖点茶不过是择茶而饮的俗常事。如我般有“酒肉穿肠”之趣者,对曹刘“青梅煮酒论英雄”、王羲之的流觞曲水,倒是十分向往,每每谈及,总是眉飞色扬,夸夸其谈,好像诸君今日尤在。但谈及茶,关注度总是限于解渴与药用。
忆往昔曾经多次观摩了梅坞龙井甚至日本富士山的茶道表演。在西湖边,但见姑娘们手持茶具,身着素雅唐装,飘飘然有仙子之态,然看着看着就失去了耐心,心里思量着喝个茶,解渴而已,有那么麻烦?就顾着自己拍摄,丝毫没有关注其间茶道表演所蕴含的茶文化。
直至在茶室窗前坐定,已然感知径山点茶环境之雅,可惜那一道道茶具我一样都叫不上名字,刘岸问及可曾点茶,我方知此“点茶”非彼“点茶”——脸颊倏然发热,作为杭人竟不知故里深藏这般茶道精粹,恰似西子湖畔的归客不识湖光山色。
点茶师翩然而至,素手轻抬间展开千年径山茶文化画卷。其声如泉击青石:“点茶始盛于唐,兴于宋,徽宗《大观茶论》谓‘碾玉为尘,点雪成乳’。径山寺乃日本茶道祖庭,荣西禅师自此携茶种东渡,遂成异国国粹。”言语间茶筅轻响,仿佛听见嘉泰元年(1201年)径山万寿禅寺的晨钟暮鼓,看见无准师范法师以茶待客的禅意。
七式点茶法渐次展开,科学精妙处令人称奇。炙茶需控温于八十度,保茶碱不失;碎茶当以青石臼研磨,存其纤维脉络;罗茶要过绢筛十目,求其细腻如粉;候汤须辨“蟹目鱼鳞”之沸;调膏当如融胶,稠而不滞;击拂贵在腕力匀停,发沫“周回凝而不动”;添注则需高冲低收,绘云纹月相。我们这些鬓染霜雪的学生,竟如蒙童般凝神效仿,茶筅在盏中划出千秋韵律。
最妙的是茶百戏登场。以茶匙蘸清水击拂茶沫,在雪浪般的沫饽上勾画文字。我执筅欲书“龍腾”二字,奈何沫纹似云烟聚散,终成山水写意,结果只写了个“龍”字。刘岸笑言此技需三年之功,宋代谓之“水丹青”,曾见《茗园赌市图》中商贾以茶纹较技。白木在盏中画茶树形状,书一个“茶”字却清晰可辨,原是暗合了“径山五峰”的地质构造——东嶂如屏、凌霄争秀的地貌特征,竟在茶沫间得以具现。
茶汤入喉时,忽觉往日浅见如雾散尽。昔年富士山下观东洋茶道,只道烦琐无趣,今方知每个动作皆承载着径山的泥土与泉脉。这抹茶香里藏着双溪交汇的氤氲水汽,融着天目山地质断裂带特有的矿物质,更凝结着自法钦禅师植茶供佛以来的千年禅意。原来真正的茶道不在形式繁简,而在能否透过一盏清茗,照见山河本色。
夕阳西斜时,点茶师展卷示人:“《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忽悟径山之美不仅在峰峦秀色,更在于这盏茶中蕴藏的东方哲学——它让草木天地与人文精神在碗中相融,使品茶成为丈量文明厚度的仪式。日本茶道恪守的“和敬清寂”,不过是从径山飘出的半片云彩。
归途过苕溪湿地,见鹭影掠过长满茶苗的丘陵。忽然懂得故乡的深意:它既给予我们青山绿水的馈赠,更将文化基因藏于日常。径山点茶课虽终,茶筅余音犹在耳畔回响。那白色沫饽上书写的何止是文字,分明是大地脉络与人文传承的双重密码——需以赤子之心研磨,以家国情怀注汤,方能在时代沸水中点出永不消散的文化清韵。
一场阵雨驱除了山间的暑热,乌云与山岚相合处,径山三十六亩茶田在风中泛起微澜。千百年来,这片土地始终以青叶为纸、泉涧为墨,书写着属于中华文明的茶香史诗。而我们今日点染的,不过是这部长卷中恰巧洇开的一笔淡墨。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