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邓小平故里
王云涛
邓小平故里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这里有国家一级博物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还有邓小平故居、蚕房院子、翰林院子、北山小学堂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近日,我再一次走进邓小平故里,了解伟人传奇的一生,向伟人致敬。
邓小平故里是集缅怀纪念、爱国主义教育、古镇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景区,也是红色旅游胜地,全国各地游客纷纷走进伟人故里,缅怀伟人。
革命的起点
邓小平故居从南门(正大门)进入,可以步行,也可以乘坐小型的观光车。沿小道进入,两边是国家有关单位捐赠的“纪念林”,我们一直向前走,步行约5分钟就来到了邓小平铜像广场。铜像广场旁边的“浙江林”,据导游介绍:“这是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来到邓小平故里捐建的。其中这棵高大挺拔的银杏树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栽种的。”
沿着石板路一直向前,步行大约10分钟,就来到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陈列馆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由序厅、三个陈列展厅、电影放映厅、珍藏陈列厅组成。进入陈列展厅,一张邓小平同志年轻时的照片格外醒目。他外面穿着黑色的长款大衣,头戴一顶宽边帽,穿着尖皮鞋,这是1920年他在法国留学时的一张照片。
小平同志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由于盘缠不多,他仅学习5个多月就被迫离开,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先后做过饭馆招待、火车站码头搬运工、清洁工等,体验到了劳动和生活的艰辛,也深切感受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1922年,赵世炎、周恩来等在巴黎西郊的布洛涅森林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小平同志也在1923年加入其中,从此开启了革命生涯。
看着眼前一幕幕珍贵的历史影像,一页页泛黄的手稿,一幅幅小平同志不同时期的画像,还有他当年穿过的衣服、用过的手枪,不知不觉中,我仿佛穿越历史的光轮,进入了革命岁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小平同志为了建设新中国不畏艰难、四处奔走,他的事迹就是一本本厚重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到人民中去
在陈列馆,我们还看到了一件真丝衬衣。这是国家二级文物,是小平同志的亲属在2014年捐赠的。小平同志曾多次穿着这件衬衣外出考察。
1980年7月,小平同志到四川峨眉山参观考察时就是穿着这件短袖衬衣。当时,峨眉山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为了确保安全准备封山,小平同志知道后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们也是游客,人家也是游客,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不要因为我们来了把游客挡在外边。”
在四川考察期间,小平同志还参观了成都市郊农村沼气利用情况。当他穿着那件人们熟悉的短袖衬衣、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社员中间时,社员们欢呼起来:“邓副主席来了!邓副主席来了!”小平同志满面笑容,一次次向大家招手问好。他先是参观了生产队的沼气动力房,然后又兴致勃勃地来到社员吴绍清家中参观。当看到宽敞明亮的厨房里,柴煤灶改成了沼气灶,他高兴地说:“火也变了,锅也变了,干净了,卫生了,沼气把过去的土锅土灶都改掉了。”
每到夏天,小平同志都会穿着这件衬衣到人民中去,倾听民声、与民同乐。人民也因此记住了勤俭节约、平易近人的小平同志。
邓小平故居的铜像前,许多参观者向伟人敬献鲜花。
矢志不渝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平同志的坚韧。导游说,小平同志先后经历了“三落三起”,始终坚定信念、相信组织。特别是1966年失去一切职务,在近8年时间里,小平同志一直在江西一个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但他坚持为党为民的初心不变,复出后立即投身党和国家事业中。小平同志曾说:“既然是共产党员,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我想,这就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矢志不渝。
小平同志一生重视经济发展,因为他深切地懂得人民疾苦。陈列馆里有很多小平同志组织召开会议和讲话的照片、手稿。1943年7月,他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时发表的《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中指出:“发展生产是打破敌人封锁、建设根据地自给自足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是生产的重心。”1962年,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农业生产恢复成为当务之急,他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小平同志的言论彻底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不再困扰于“姓资姓社”的问题,“黄猫、黑猫”也演变为“黑猫、白猫”。“黑猫、白猫”理论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也让他的实干精神得以充分展现,为经济蓬勃发展开启了新思路。
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他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陈列馆出来,我来到了最后一站——邓家老院子。它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有大小房屋17间。房前是一个荷花池,前面还有梯田,夏日荷叶青青、稻花飘香。虽然小平同志在故居生活只有短短的15个春秋,但养育之地却令伟人终生难忘,后来他一再嘱托“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继承和发扬改革精神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广安认真践行小平同志“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的谆谆嘱托,将2024年确定为“改革深化年”,坚定以改革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续写“春天的故事”。
从邓家老院子出来,我听到旁边一位女士教育他的孩子说:“小平爷爷和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建设了新中国,长大后你一定要学习革命先辈精神,做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小平同志的革命精神已经融入广安这片热土,时刻激励着我们。
作为小平同志的家乡人,我将继承和发扬改革精神,接续拼搏奋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审计报
文/图:王云涛(四川省广安市审计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