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一假期,返程时从沈阳中转,决定去母校看看,毕竟毕业后再也没回过学校,还是想借此机会回去逛逛。虽然时间是假期,但如果想参观校园还是需要提前预约的,门口的管控力度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建大,仿佛变了又好像没变,毕竟自己在此求学四年,熟悉和亲切要多一些。新校门更为精致,红色的配色彰显出建筑院校的沉稳。一进门的老校门彰显着深厚的底蕴,合了张影,它见证着这座院校的历程。
图1 建大正门
图2 新校门
路过龙潭广场,被优秀校友冠名的图书馆映入眼帘。水系的岸边不知何时立起了“建筑大学”四个大字,在两岸芦苇和钓台的点缀下勾勒出独特的风景。读书时特别喜欢坐在钓台上发呆,也有很多同学早上在此晨读,氛围安宁。
图3 龙潭广场
图4 研祥图书馆
图5 中央湖景静谧安宁
图6 湖边鲜艳花卉,很有生命力
走到商业街,一些曾经熟悉的店铺早已不见身影,但“万卷书屋”依旧顽强。蜜雪冰城的门店更大了,想必生意还是如过往般火爆。读书那会恰巧赶上蜜雪刚进开业,由于实惠好喝,门口总是排起长队,隔壁的饮品店,只有看着的份。
图7 万卷书屋,曾在此买过二手书
如今商业街店铺品类更加丰富,曾经入学时领被褥的房间现在开起了肯德基。铁石广场长廊钢架上的屏幕之前在网上刷到偶尔也会放一些球赛,这个其实挺好的,遗憾的是自己读书时一次也没赶上。铁石滚滚,奋斗者激励着学子们不断上前,抬眼望去,研究生楼依旧那么“多彩”。
图8 研究生楼
穿过建大超市,往二食堂方向走去,二食堂几乎承包了自己读书时的一日三餐。早餐的馅饼、午餐的拌牛肉至今仍让人回味。食堂的电视中午会调到CCTV5,依然忘不了科比退役最后一舞狂砍60分时响起的阵阵欢呼,意难平。
食堂门口的空地上种了一小片向日葵,去的时候向日葵灿烂盛开,阳光洒下,生命力十足。假期的校园十分安静,秋风拂过,落叶洒洒,以前赶早课时路上匆匆的身影浮现脑海。体育中心,寻到光影,顶部的三角锥或许是对大师的致敬。无论何时,八舍篮球场绝对不会冷清。
图9 盛开的向日葵
图10 曾经赶早课必经之路
图11 体育中心
图12 光影
图13 三角锥
图14 八舍篮球场
图15 光影
图16 体育中心上中央水系视角
运动场有同学在一圈圈地跑着,只有热爱跑步的人才能感受这种沉浸的快乐。看台的台阶有些破碎,对面的杨树齐齐整整,曾经运动会时我们便是坐在树下给参赛选手呐喊助威。
图17 运动场
图18 看台上
图19 整齐的白杨树
建大的稻田是我最喜欢的区域,秋天稻谷金黄,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响。一名女生坐在椅子上读书,想必在和某位名家进行思想的碰撞。
走到西门,还是决定去长廊上走走。我们选择走在顶层,A、B、C馆先后路过,从长廊俯瞰才注意到中央水系上原来还加了一个小亭子,别有韵味。
图20 长廊顶层
图21 BI馆
图22 C1馆
图23 长廊随拍,细看会看到一只鸟
图24 湖心亭
图25 长廊
临走时,我们去学校对边的八大碗买了一份锅包肉和奶香大馒头,依然是熟悉的味道,只不过饭店的招牌变成了“八方民福”。
黄昏降临,天上出现了粉色的晚霞。马路上车流不息,喇叭声此起彼伏。突然一阵失落感涌上心头,或许是感叹大学时光的不可逆,或许是看到了行业下行下建筑院校的“无奈”。总之,祝愿建大越来越好,祝愿母校越来越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