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浓曦 祝盼
阅读提示
抗战爆发后,一些民族企业内迁,在宝鸡长乐塬,一处4800多平方米的砖砌窑洞见证着民族工业投身抗战的历史。经修复,曾经的废墟变为红色旅游热地,展示着那段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烽火岁月。
初秋时节,陕西宝鸡暑气未尽。在金台区十里铺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正在这片占地约40亩的红色景点参观。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运营部的李文博告诉记者,自2020年11月26日开园以来,游客从无到有,从本地扩展到全国,遗址已累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今年截至8月底,接待游客3万人次,较去年增长7%,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抗战工业遗址化身红色旅游地
抗战爆发后,以申新纺织厂为首的15家民族企业迁到宝鸡。1940年1月至1941年2月底,顽强智慧的申新工人在陈仓峪,即现在的长乐塬,以人工力量挖掘出总长1.75公里、使用面积达4800多平方米的24孔砖砌窑洞,并将全部前纺设备及1.2万枚纱锭搬进洞内。
1941年4月9日,迁址后的申新纺织厂正式投入生产。这里为持久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点目标。
窑洞车间是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核心。置身其间,只见七孔纵向长洞被六孔横洞贯通,形成洞洞相连的网格状,内部还有一眼泉水井和五孔通风竖井。
时隔84年,记者仿佛仍能听到窑洞外刺耳的警报声、撼天动地的爆炸声。但在30多米厚的黄土层下,机器飞转,织工巡检如常。
“以前不知道宝鸡有这段历史,真有必要让更多人来看看”“这是民族工业投身抗战的历史标本”,来自北京、云南等地的游客对记者表示。
近年来,宝鸡对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进行修缮和保护,开发具有历史特色、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的主题课程,推出红色实景文化主题游戏、爱国主义教育沉浸式剧场,推动街区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红色旅游逐渐热起来。
据遗址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为更好地拓展长乐塬的参观空间和旅游体验,目前,遗址正在建设二期工程。在新增的80亩地中,55亩有6处文物,军博展览区已基本完工,潜艇、飞机、坦克等都是真设备,吃住玩区域已开始招商。
在一片废墟上复现历史原貌
“这些窑洞曾被用作种蘑菇、酿醋,也作过仓库、厂房,损害严重,垃圾、臭水、杂草、蚊虫滋生,人屏住呼吸都没法进。”长乐塬管委会主任王敏告诉记者,维修前的遗址几乎是一片废墟。
2016年5月,宝鸡市金台区启动遗址项目,并成立管委会。“当时,遗址已经被6个单位分据占用,工作人员只能挨户上门做工作、协调,甚至打官司,3年间拿回土地20多亩,随后征地、拆迁。”王敏说。2018年,遗址开始维修施工,清理出上万平方米垃圾。
曾在管委会分管工程建设的苏强回忆说,本着最小干预、最大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经过反复试验,窑洞里风化和腐蚀严重的墙砖、木地板,无法使用的排水系统、电路等,全面进行了维修更换,单是砖就换了几万块。
随后,管委会还组建团队征集文物。“大家从宝鸡、无锡等地的纺织厂运来117台纺织机器,从申新厂的后身陕棉12厂档案室等处找到1300多件文献、1100多张照片、530多件实物,并请专业的设计院设计展陈。”苏强说。最终,在一片废墟上,历史原貌得以最大程度地复现。
申新纺织厂职工后代、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历史研究学者冯驱,在与申新领导人长期交流及大量阅读史料和人物访谈中积累了丰富素材,就这样,遗址的历史、文物故事开始鲜活起来。
曾经破败荒凉的长乐塬,如今已成为人们了解抗战历史、感受工业文化的热门地。当初差点沦为废墟的窑洞,也成为游客打卡的核心区。
从“没人来”到人气旺
2020年11月26日,在陕西省宝鸡市城北的塬边一隅,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开园。
“原以为不愁客流,没想到刚开园的那段时间,园区冷落得出人意料。”遗址管委会负责人回忆说,当时根本没人来,一天下来见不着几位游客。
为打破僵局,2021年,管委会开始主动邀请当地各单位免费参观,并在此开展团建。此外,还与旅行社合作,引入高校在此展开学术研讨,在节假日请商户进园办集市,在社交媒体高频率更新原创文章和视频,举办讲解员大赛等,遗址的人气逐渐旺起来。
记者采访当天,恰逢管委会与当地学校开展小小讲解员“讲好家乡故事”活动。在窑洞车间,宝鸡市店子街小学6年级学生侯景悦,童声童色地向游客讲起了85年前发生在这里发生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抗战故事:
“大家看,洞壁砖块青红交错,这是因为建筑材料极度匮乏,砖块需要从咸阳、西安拉过来,有什么砖就用什么砖;没有水泥,只能用石灰和黄沙和成砂浆,石灰来自几百公里外的耀县;没有机械,所有工作都靠人力完成,土方量近8万立方米……”
走出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游客记住的不仅是申新纺织厂,还有整个民族工业内迁抗战的轮廓。
现在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工业遗产、陕西省首批文化遗址公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看着暮色中的长乐塬,遗址公园的暖黄灯光次第亮起,与陇海线上流动的车灯交相辉映。这处“抗战中的伟大奇迹”在无声诉说着过往,启示着未来。
来源:工人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