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FUN
北京范儿
北京,世界上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城市之一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文化宝藏
一物一景讲述大千世界,一书一画阅尽千年风华
聆听永乐钟声,仰望藻井星空
解码古乐梵音,探秘燕京八绝
北京交通广播推出系列报道“博物FUN”
带您穿越时光缝隙,解锁博物趣玩
听见京城心跳!
第七期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在这里读懂京城水系
在什刹海西海岸边,绿树掩映的小山上有一座灰瓦红墙的院落,这就是汇通祠——如今的郭守敬纪念馆。它静静诉说着郭守敬与北京城水系演变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循着水的脉络,穿越七百年时光,感受这位传奇科学家留下的智慧结晶,聆听大运河文化的悠远回响。
汇通祠/记者拍摄
从寺庙到纪念馆
初秋的午后,沿着西海湿地公园的木栈道漫步,水面上野鸭嬉戏,茂盛的芦苇丛中,郭守敬的雕像静静矗立。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山顶的汇通祠映入眼帘。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副馆长佟怡天介绍,这座寺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这附近有一座德胜门水关,是整个北京城西北角的进水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当时有个叫姚广孝的人决定在水关上面修建一座镇水观音庵,也叫做法华寺,来保佑北京城里面能够不发生水患。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对积水潭经过多次疏浚治理,在这里提写了三首描绘积水潭和什刹海风景的诗,并给镇水观音庵改了一个名字,叫做汇通祠。现在,市民路过二环边,在纪念馆山后还能看到乾隆当时题写的诗碑。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位于什刹海西海岸边/馆方供图
什刹海西海岸边的郭守敬雕像/记者拍摄
上世纪60年代,汇通祠被改为民居大杂院,后在修建地铁二号线时被拆除。1986年在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主持下,按照历史规制重建了汇通祠,并在1988年将其辟为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纪念馆建于此颇有纪念意义,因为今天西海湖畔美丽景色的奠基者,就是元代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
纪念馆所在的位置是整个什刹海最西面的一片水,今天叫西海湿地公园。在元朝郭守敬时期,今天的什刹海比现在的范围面积还要大,当时叫积水潭,它是高粱河故道留下来的一片天然水域,非常适合船舶停靠。
“大运河由郭守敬主持贯通之后,南方来的运粮船停靠的位置就是我们脚下的这一片水,可以说当时这些运粮的漕船最远能够开到我们纪念馆的山脚下。所以,我们会在这个位置来纪念这位老家在河北邢台的元朝科学家。”佟怡天说。
什刹海西海/记者拍摄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记者拍摄
世界名人郭守敬
走进郭守敬纪念馆,一尊郭守敬手持舆图的铜像令人肃然起敬,这位生活在700多年前的元代科学家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凝神规划着京城的水脉经络。
纪念馆常设四大展厅,通过沙盘模型、文献实物、数字影像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了郭守敬在水利、天文、历法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在第一展厅,一幅巨大的时间轴清晰地勾勒出他辉煌的一生,这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蜚声世界的全才。
馆内展厅/馆方供图
纪念馆志愿讲解老师王利红介绍,展柜里展示的简仪复制品是由郭守敬发明,丹麦的天文学家也发明了简仪,却晚了300年。郭守敬在制作简仪的过程中首次应用了滚筒轴承装置,比达芬奇用的滚筒轴承早了260年。他就是利用简仪来观测天上恒星,精确度精确到了1/36度,他一共标出了1373颗恒星的位置。
郭守敬发明的简仪/记者拍摄
郭守敬利用简仪观测到1373颗恒星/记者拍摄
展柜中一部《授时历》复制品静静地诉说着郭守敬的另一项伟大成就——他精确测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这个数据与当今国际通用的格里历精度相当,却早了300年。
郭守敬被称为全能科学家,在700多年前的元朝,当时的技术条件和今天都是不能比拟的。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可以说是一位脚踏实地,非常注重实证的科学家。
佟怡天说,后世为了纪念郭守敬,将天上的一颗小行星和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包括今天河北承德兴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有一台特别先进的拉莫斯特望远镜,还有一个名字叫郭守敬望远镜。
郭守敬编纂的《授时历》/记者拍摄
郭守敬与北京城、大运河
在水利方面,郭守敬的贡献同样堪称伟大。他奠定了元大都的水系格局,今天北京的中南海、北海、积水潭、永定河这些大家熟悉的水系都曾留下过郭守敬的建设或改造印记,甚至北京中轴线都与他有关系。
王利红说,当时忽必烈命刘秉忠规划并主持修建新都城,他推荐了自己的徒弟郭守敬负责水利事宜。郭守敬就在金中都的东北部找到了一大汪的水,就是积水潭。积水潭下面还有一汪水叫太液池,这两片水可以满足全城人吃穿住行的需要,所以当时郭守敬就以这个水域东西宽度为半径画了一个圆,画出来了元大都的基本形状。
当时,万宁桥最东端又设立了标志性的建筑中心阁,这就是南北中轴线最初形成的样子。历史上说先有积水潭,后有元大都,它是先规划再建设的城市。
郭守敬奠定了元大都的水系格局/记者拍摄
元大都水系示意图/记者拍摄
在第三展厅中央,一个长数米的沙盘模型尤为醒目。灯光流转间,可以清晰看到郭守敬如何通过水闸来实现水位调节,让南来的漕船得以逆流而上直达京城,巧妙的设计比巴拿马运河早了600多年。
这展示的就是郭守敬的另一项水利创举。他主持修建白浮泉引水工程,开通通惠河,贯通了京杭大运河。当时,京杭大运河早已开通,但从通州到大都这段水路的水源,却迟迟没有解决。郭守敬跑遍了京城,终于在西山停下了脚步。
郭守敬从白浮泉引水/记者拍摄
当时郭守敬找到的水源地,就是今天昌平区的白浮泉,他选择了一个从西北往东南调水的思路,而且绕了一个弯,克服了地理上的一些难题,从而把水源引了过来。
由于元大都北京城内的地势比通州那边的地势要高,水位落差有30来米,船要开进来等于要在水上爬坡,怎么让水爬坡呢?郭守敬在这条人工的运河,也就是今天大家熟悉的通惠河上设立了24道水闸,分段逐级来控制调节水位的高低,最终让京杭大运河最后一公里贯通,南来的漕船开到了离皇宫最近的地方。
通惠河24座水闸/记者拍摄
广源闸石雕/记者拍摄
从郭守敬的生平到他与北京城、大运河的故事,观众们参观完后感触很深。贾女士说,纪念馆在二环里,位置很好,里面的布展也很适合参观,而且讲得也很清楚,郭守敬给京城做了很大的贡献。“看完感觉是挺深刻的,挺大手笔的,把整个北京的水域连接起来。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我还以为只是他提出一个理念,其实他是全程设计、监工,这太厉害了。”胡先生感慨。
大运河漕船过闸演示/记者拍摄
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
除了常设展览,纪念馆的品牌活动也丰富多彩。“运河书会”已举办近20期,邀请图书作者、教授和文化遗产专家,围绕郭守敬、中轴线、北京城、大运河等主题进行分享。
纪念馆还会定期举行“守敬讲坛”,现在已经办了60多期了,这项活动也是比较具有特色的品牌活动之一。“前几期我们是以文学里的大运河为主题,邀请到了红楼梦相关的老师来讲。后续也会推出更多主题方面的守敬讲坛,大家可以持续关注纪念馆的公众号。”社教部许馨亓介绍。
运河书会/馆方供图
清华校友交响乐团室内乐沙龙/馆方供图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研学小课堂”,纪念馆定期推出什刹海水系行走路线,以中轴线上最古老的元代文化遗产——万宁桥和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为两个端点,一路探寻什刹海滋养出的京味文化。
许馨亓说,老师会带小朋友去万宁桥附近进行打卡和实地研学。万宁桥也是作为北京中轴线和大运河的两个重要见证点,会带着大家去看镇水兽和原有的遗址。行走路线还会看到什刹海,包括它在历史上的沿革发展,以及它跟整个大运河水系之间的关联,老师都会在沿途给孩子们进行科普。
最后孩子们回到纪念馆内,有一些系列手工课堂,孩子们可以动手去制作,比如拼接一些小的模型,包括像之前有DIY垂花门等相关的活动,让孩子们可以进一步感受运河沿岸的文化历程。
孩子们参加什刹海水系行走路线/馆方供图
纪念馆的公益语音导览也别具特色。观众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不仅可以收听大众版讲解,还能选择明星版——龚琳娜和张晓龙的语音讲解,还有特别为亲子家庭准备的亲子版导览。
9月下旬,纪念馆会上新运河沿线的生态和植物相关展览,这个展览一方面是希望向观众科普大运河相关的沿线植物有哪些,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到大运河对于沿线的生态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理念。展览期间还会推出线上的植物小侦探系列的活动,大家可以足不出户参与活动。
京城水脉故事源远流长
参观完纪念馆,站在馆外的最佳打卡点,远眺是国贸CBD的高楼大厦,近处西海湿地美景尽收眼底。700年前郭守敬规划的水系,至今仍在滋养着这座城市。
观众沈女士感慨,这里有树,有水,有古建,很有文化氛围。纪念馆里的内容小而全,通过它了解整个城市的渊源和气息。“郭守敬给北京城做的贡献,我们到现在还在受益,大家应该记住他。”
纪念馆外远眺/记者拍摄
从寺庙到纪念馆,汇通祠见证了北京城的水系变迁,也守护着郭守敬的科学家精神。这处临水而立的小微博物馆如同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古代智慧与现代文明,让京城水脉的故事源远流长。
记 者 王琛琛 编 辑 王琛琛 主 编 程 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