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抖音上有这样一段视频,画外音是:
在湖北,有一个小西藏,它有很多不同的称号,它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是湖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她相当于三个武汉,三十三个纽约。同时被《国家地理》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地方,也是美国CNN评选出的中国最美仙境的地方,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她地处神奇的北纬30度,它就是被誉为“世界硒都”的“湖北恩施”。 这里有着29个民族在此聚居;是世界25首优秀民歌“龙船调”的诞生地;是长征2号火箭总设计师容易的故乡!这条神奇的纬度贯穿了四大文明古国,当它穿过中国湖北时,在恩施,缔造出了一个无与伦比的仙境。
首先是拥有喀斯特地貌博物馆的“恩施大峡谷”,能直接吊打美国的科罗拉多!七星寨的十里绝壁、百座独峰,与山下“云龙地缝”的纵横飞瀑,给人一种上天入地的震撼。构成了一幅天上人间的壮美画卷。
再来说说恩施最美的江、土家族最美的河——“清江画廊”。在这里,可以 领略恩施土家族母亲河的独特风光:山岩化蝶欲飞,睡佛枕石而眠。清江十景之首的“蝴蝶崖”,甚至连电脑AI都画不出的绝世山水。
再来看一下“中国的仙本那”——“屏山峡谷”:满屏的玻璃水湛蓝如镜,小船行驶其中,仿佛悬浮在半空,如梦似幻,美得有点不真实。
还有最近通车的“狮子关水上浮桥”,车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远观它宛如一条白色的巨龙,盘旋山谷之间,美得令人窒息!
还有世界特级洞穴“腾龙洞”,世界最古老的戴冠石林“梭布垭”,人类起源地“地心谷”等等。足以说明恩施的山水,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以上完全是抖音视频上的画外音文字,只字未改。
我和几位朋友专程去了恩施一趟,往返五天。从恩施回来后,一度想给《太阳雨》写篇游记,但迟迟没有动笔。针对恩施,我总感到笔拙词穷,难以写出她万分之一的美。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这个听,也包括看。如果我硬写出来,日后有的朋友读了,再去恩施一游,回来对我说:“你那游记不读(看)也罢。实景比你写得美多了!”我岂不是出力不讨好,将会多么尴尬?最后决定放弃。因为好多人先我去过恩施,甚至写过有关的文字(只是我没看到)。我再写,真绕不开人云亦云、陈词滥调的老套子,实在没什么意思。思来想去,拉拉杂杂写了另外的几段与恩施有关的文字:
真羡慕人家那地方,为什么老天爷单单偏爱他们,弄出来那么多精美绝伦的东西摆在那儿,让外人大老远跑去看一眼,啧啧,这可不是白看的,看,得拿钱。自己的家乡咋就没有?于是就有些眼热有些嫉妒又夹杂着自卑。想想也就释然:如果全世界统统一个模样,岂不太单调了?还叫什么“大千世界”?
这是一个多雨潮湿的地方,时见山腰玉带缠绕,云朵在山谷中浮动。降雨频频,有时细雨蒙蒙,有时哗哗作响。不带雨具,会被淋成落汤鸡。汗水和着雨水一起流下来,薄衣沾身,令人难耐的不适。在恩施逗留的几天里,竟没一个蓝天白云、天朗气清的日子。可以想见,散布在山腰或山脚下的民居,如果不是有空调抽潮去湿,那衣物被褥,一定无法挨身。
湿润多雨的气候,造就了郁郁葱葱的植被,满目绿色,将零星的地块和大山,严严实实地“捂”了起来,让你看不到大地的本色和山峦的真面目,给人以原始的沧桑感。山上大树不多(想必是营养不足所致),灌木和野草,无拘无束,任意滋长。
去景点,不是上山下山,就是下山上山,山连山,山外有山,山山不断,能不让人憋闷?一路上,气喘吁吁,热汗淋漓。好在这里是一处阔大的天然氧吧。我感到,平时积聚在胸腔里的怨气泄气晦气不服气窝囊气郁闷之气,在这个时候,统统被我用力呼出来,接着是深深地吸气,我感到大量的负氧离子(俗名“空气维生素”,医学上叫“维他氧”)充满了胸腔。查了一下资料,2021年,监测到恩施大峡谷的负氧离子每平方厘米含量2000——3000个,为标准浓度的2——3倍。高浓度的负氧离子可改善呼吸系统功能,缓解疲劳,并促进新陈代谢。难怪几天的奔波攀爬并未感到多么疲劳,原来天助我也!
导游事先衷告我们:走路不拍照,拍照不走路。因为山路崎岖,坡陡湿滑,如果注意力分散,很容易发生意外。这话确有道理。如今智能手机普及,一路走来,移步换景,处处该拍,时时想拍,如果边走边拍,忘记脚下,实在危险。说到拍照,穿雨衣比打伞方便。穿雨衣不妨碍双手活动,因为攀爬时要扶栏杆,还要拍照,都要用到手。而打伞呢?起码束缚了一只手,如果另一只手再拄拐杖,这样一来,很难腾出手来扶栏杆。拍照时,需把二者都放在近旁,拍完照,收起手机,再去取雨伞和拐杖,增加了不少麻烦。相比之下,哪有穿雨衣方便?但穿雨衣不利散热,本就汗流浃背,穿上雨衣,更觉闷热。
攀登石阶时,《太阳雨文学》主编刘兰勇先生,一路上,有时走在我前面,转身拉我一把,有时又紧跟在我背后,往上推一把。说是万一后仰倒下,他能及时用力抗住。真让我感动和温暖。他还嘱咐我拄杖攀登石阶的窍门儿:上山时拐杖偏后触地,助力;下山时拐杖偏前触地,防跌。试一试,果真省力又安全。
在恩施,视野严重受限。平原上,一望十几里的开阔视野,在那里真是奢望。据说,川贵一带的不少女子向往平原,不少人不远数千里之遥,背井离乡,远嫁平原。可见大山里的人们有多么向往一马平川。
有人说,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了的方,跑到别人待腻了的地方去。其实,待腻了的恐怕是大山里的原住民(没办法),而不是我们,我以为。我们去别人待腻的地方是为了一饱眼福,图个新鲜,如果真让我在他们那儿住上一辈子,那可真受不了!仅仅那么几天,我就滋生了浓浓的平原情结。既酷爱平原,又羡慕恩施的山水,真是矛盾极了。人世间两全其美的事儿太少了,大多是充满遗憾,不然不会有“美中不足”一说。
去了必须去的几个景点,攀爬崎岖的山道,钻过仅供一人侧身而行的石缝,令人好生奇怪的是,竟然没有看到一处寺庙、道观、尼姑庵!在北方,无论是名扬天下的泰山,还是距家乡不远的金山、仿山,且不说山间大殿巍峨,内有神像端坐,就连那窄窄的山道拐弯处,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的角落里,时常可以见到一处小小的神龛,有的是利用天然洞穴,有的是用几块石头草草堆成一个简易小屋,里边供奉着或塑或画的神像。
难道南方人不信神灵?我十分疑惑。
我发现,南方人对列祖列宗的缅怀远胜过对神灵的敬畏,不然,哪会建那么多的祠堂(家庙)?
顺便说一下这个地方的饮食。
主菜离不了熏肉(腊肉),餐桌上的汤类,不管是几菜几汤,那汤类,总是把胡萝卜,白萝卜,土豆等等,切成不规则的小块儿炖出来,还有四个眼的大米汤,压根儿就没有什么汆丸子汤,海参底子汤,鸡蛋饼汤,以及海米汤或小鱼汤等等。早餐晚饭,更无油条,烧饼,油茶,水煎包,胡辣汤以及咸豆沫等等,更不用说家乡的羊肉汤了。
我总觉得,离开老家,饭菜的口味儿哪里也比不上家乡的味道儿美。要不然,单县的“羊肉汤馆”不会开到大半个中国去;那吊炉烧饼,也不会被外地人当做宝贝买回去;还有那黄岗的馓子,郭村的肘子也不会畅销到异邦他乡去。······
最后还有几点不算经验的经验:
首先,旅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钱。常言道,穷家富路。在家花钱,能省则省。出门在外,吃、住、行、看,没钱根本不行,有时钱少了也不行。
其次要有闲。终日忙得如陀螺般团团转,焦头烂额,哪有工夫外出游山玩水?(全是大实话)
还有,旅游不能选在节假日,路上堵车,景区人挤,喧哗嘈杂,空气污浊,哪还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美景?这次去恩施,就是钻了节假日的空子,天气也不再炎热,又避开了许多烦人的干扰,得以从容地一展游兴。
有恐高症者,尤其是年龄偏大者,千万不要逞强,譬如那悬崖峭壁上的栈道、玻璃桥等,令人望而生畏,还是不去攀登,留下遗憾不算什么,这炫耀的资本:“瞧瞧,我上去过!”,没有又当如何?
切忌急走快行,来去匆匆。注意:开始不要急急忙忙,疾步快走,这样会快速地消耗体能,因体力不支,后来没了兴致和兴趣,一门心思想躺平,落个虎头蛇尾,岂不辜负了良辰美景?无论对普通人还是对搞写作的,都是不足取的。尤其是后者,对于写游记,简直是致命的。你想,你匆匆忙忙赶路 ,直奔山顶,沿途那么多美好的东西都让你忽略了,可惜不?遗憾不?到了山顶,大汗淋漓,气喘如牛,环顾四周,又不过如此而已。 很多时候,景致就在缓步慢行的途中,慢慢走,留心看,细细品,方能领略自然美的真谛。《雨中登泰山》和《泰山极顶》两篇美文,几乎全部写的是往返路上的风景,极顶的文字很少。
说到“慢慢走,留心看,细细品,方能领略自然美的真谛”,自驾游最好,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可以从容地游览,但吃、住、行又太操心,远不如组团外出省心,但组团又很受时间的束缚,时间观念必须强。一边玩着,一边要惦着钟点儿,多少影响了心情。
这篇信手写来的小文,不但有些杂乱无章,而且没让你看到恩施的壮美景观,用《恩施归来,不看山水》作为文章的题目,这跟“五岳归来不看山”,意思差不多。说的是恩施美到了极致,美到让人不知怎样说怎样写,才能把她的美告诉别人,所以我就没写这些。你不会感到失望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