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里,逛西陵的“泰昌慕崇”四座陵寝,若问哪座是首选,我给的答案是崇陵与泰陵。之所以把崇陵放在头位,是因为墓主人光绪帝的故事多,而且,崇陵也是清西陵中唯一被盗的皇陵,或因被盗之故,所以崇陵的地宫是唯一开放的。
如果问您,明十三陵中首选哪座?您会说是定陵,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地宫开放。







在帝王家庭里,连正常的姐弟之情都会被“冲淡”
一个是慈禧的亲外甥,一个是慈禧的亲侄女;一个是真龙天子,一个是母仪天下;一个接了慈禧太后亲生儿子的班,成为了大清朝的皇帝;一个接了慈禧太后本人的班,成为大清朝的末代皇太后。看起来“风光无限”的一对夫妻,其实并不恩爱,当然,说他们彼此仇恨,也没有道理,毕竟是亲戚,而且还是姐弟,两个人自小便玩在一起,然因为太熟悉了,已经到了“相爱相杀”的程度,爱情反而被麻木不仁所代替,可到头来,两人还是“睡”在了一起,且这一觉,“闭上眼”便是百年时间。
隆裕皇太后并没有她姑姑那般好运,能在太后的位置上一待就是48年(1861至1908年),且搅得华夏大地“地覆天翻”。隆裕皇太后只陪着大清王朝度过了3年的时光(1909-1912年),便“晋升”为“他国皇太后”,且享受民国政府对待外国元首之母的礼遇,而这样的日子也只过了一年,刚入不惑的隆裕太后便撒手人寰、随夫而去了,此时,距离其夫光绪帝之离世只有4年多的时间(1908-1913年)。不过,如此一来,光绪帝夫妇倒是可以一同入葬,不必再弄个“二次启陵”。



这张“照片”,一直被认为是光绪形象,但并不可靠


所谓的“帝党”“后党”,亦不过是“康党”及后世文人们的杜撰而已
其实,作为有清一代最为英俊的帝王,光绪帝载湉却并未过上几天舒坦日子。他的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他的父亲则是慈禧太后丈夫的亲弟弟。这样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之王公贵胄,却没有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力。自打4岁入宫承继大统,载湉便一直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慈禧太后虽极具权力欲,可她还是尽心竭力地培养着这个“非亲生的小皇帝”。
光绪帝的“帝党”成员基本上也都是慈禧太后所认可、且一点点提拔起来的官僚。比如说,那位“老成持重”的翁同龢,在其被光绪帝免职前,就一直于帝后之间“找平衡”,这种处事态度并不丢人现眼,而是形势使然,由此可知,所谓的“后党”也大概属于“空穴来风”。若不是康有为等人于政治方面之严重不成熟,亦不会导致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便以“六君子血溅菜市口”的方式戛然而止。其后,年轻气盛的载湉被慈禧太后时而软禁于西苑之瀛台,时而囚禁于颐和园的玉澜堂,时而又被带着跑到西安去避难。



“没有光绪帝参与”的光绪时代与“被看顺眼了”的光绪皇帝
待到“两宫回銮”之后,“幡然悔悟”(按照后辈史学家的说法)的慈禧太后终于决心要推行一场规模、强度皆远超过戊戌变法之“清末新政”了。虽然康有为、梁启超还在海外浪迹,尽管光绪帝已经没有实权,但“没有了光绪”的光绪时代依然还在延续。大清朝的近代化历程于风烛残年的老太后主持下,正以略显紊乱地节奏向前迈进,此时之美酒,或许将要成为彼时终结大清王朝的“毒药”,但慈禧太后并不知晓,满朝的文武大臣也不清楚,就连最“通”新政的袁世凯、张之洞与张謇等人亦不知大清朝的列车将驶向哪里、停在何地。
经历了“庚子国变”的老太后,不仅做到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也不单为珍妃娘娘“平反昭雪”,她还在慢慢地调整着对光绪帝的态度。
自1898年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这对政治母子的关系,便一直“势如水火”,随着“新政大业”的不断推进,慈禧太后也渐渐看着载湉“顺眼”了许多。根据清宫档案中的记载:慈禧太后曾经吩咐身边的太监,若光绪帝过来请安,不必让他久跪于外;若是召集国是会议,也可免掉光绪帝的跪拜迎送之礼,这里便涉及到一个问题:光绪帝是否真的被慈禧太后“毒死”?

慈禧之于光绪帝,“爱到尽头,覆水难收”,“思悠悠,恨悠悠”
按照以往的说法,光绪帝是于慈禧重病期间“面露喜悦之色”,从而把“老佛爷”气得够呛,以致赐点心一份,让载湉“中毒”而亡。但在光绪帝去世前,慈禧太后便已将载湉兄弟载沣之子—溥仪接入宫中教养,以便继载淳(同治帝)、载湉(光绪帝)之大统,且指定载沣为摄政王,如果慈禧太后对光绪帝恨之入骨,那么为何要让光绪帝的亲弟弟来掌管朝政,又为何决定由光绪帝的亲侄子来继位呢?难不成载字辈、溥字辈的大清皇室成员都死绝了,或皆“不堪重用”?
而今看来,显然不是这样。对于久病无子的载湉来说,由自己的兄弟、侄儿掌握政局,或许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但慈禧太后本人在短短得几个月时间内便一病不起,且进入弥留,此时的她或许还没想到自己的来日不多,所以尚有继续理政的打算,那么,由她“恨透了”的光绪帝之同父异母兄弟作摄政王,不是要给自己找个新的“政治对手”,或至少给自己“添份堵”么?倘若不是如此,那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之间的“爱恨情仇”是不是要重新评判一番呢?
第一个“坐着火车”入地宫的君王,却难掩其“生前尴尬、身后无奈”的悲剧命运
载湉自小便体质不佳,感冒发烧、脾胃疼痛时常出现,若论身体,他确实不及慈禧太后的亲儿子载淳。于大婚之前,载湉已有严重的“遗精”之症,但此病症也一直陪伴至光绪帝去世,足有二十余年,待其去世的当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载湉已经虚弱至极,然慈禧太后却身体、精神俱佳。等到入秋之后,准备度过七十三岁(虚龄)生日的“老佛爷”,尚能从颐和园(这也是她最后一次离开此园)兴致勃勃地一路游览万寿寺(上香)、万牲园(看动物),只是由于着凉贪嘴,加之年事已高,太后的痢疾顽症复发,才终于“躺倒”。
而此时的光绪帝,早已卧榻多时了,通过后世对于光绪帝遗体的检测,确认光绪帝死于中毒。但清代帝王有食用丹药以求延寿的习惯,雍正帝便是因丹药而死。光绪帝或不求长寿,但为了保命,或也有服用丹药的可能,死于丹药中毒的可能性似乎很大。
最终,73岁的叶赫那拉氏,在送走了自己非亲生的38岁儿子之后,便亦驾鹤归西。
光绪帝之崇陵,兴建于宣统元年(而非皇帝在位之时),这次营陵,经历了整个宣统时期(1909-1912年),待民国二年(1913年)陵寝才算完工。崇陵之地宫,据说是“不走样”地仿效了同治皇帝的惠陵地宫,而为了运送光绪帝后之梓宫,清政府还特意从京汉铁路主线中,拉出来一条起自高碑店(河北)、途径涞水、终达易县清西陵的铁路支线,这或许算是清朝皇帝与工业文明之间的一段“有趣”交集。
只可惜,埋入崇陵的光绪帝只安安静静地沉睡了25年。1938年,清西陵唯一的盗墓活动便是将崇陵地宫打开,生前尴尬的载湉再度遭遇了身后之无奈,虽然尸骨仍存,但悲剧的命运却比他身边“睡着”的皇后更与之“契合”。

谣传了许多年的珍妃画像,其实珍妃并没有留下可靠的影像

谁人画的卡通,又是谁人做的玩偶?居然把不真实的光绪与珍妃形象画了进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