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多年前,第一次踏上遵义这片土地,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寻到了一处熠熠生辉的坐标。
那时的我,怀揣着对革命历史的敬仰,满心期许地走向遵义会议会址。
当那座青瓦灰墙、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映入眼帘,时间仿若瞬间凝固。
彼时,遵义会议会址于我而言,是历史课本上鲜活起来的传奇篇章 ,在我心间种下了一颗向往历史、追寻红色记忆的种子。
二十载悠悠而过,岁月的笔触在我的生命里勾勒出无数的风景,可遵义会议会址始终在记忆深处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这次,当有机会重游遵义时,那股急切的情绪瞬间将我淹没 ,就像游子渴望归乡一般,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再次触摸那段历史。
驱车前往的路上,我与先生一起重温了那一段历史。
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于都出发,到1936年10月到达延安2年多的时间,红军走过了2.5万里,人员从8.6万减员到8000人。
湘江战役,红军损失惨重,红军处于被全面围剿的局面。
万分危急关头,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遵义会议,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了胜利。
才有了2万5千里史诗般的壮举,才有了延安宝塔山的光芒,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了今天强大的中国。
踏上遵义土地的那一刻,熟悉又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
终于,会址的轮廓在视线中逐渐清晰。
然而,眼前的景象与记忆中的模样大相径庭,那扑面而来的陌生感,让我一时有些怔愣。
曾经可以自由登楼参观的会议楼,如今已被重重保护措施环绕,宛如一位备受珍视的历史巨人,静静伫立在岁月的洪流中。
工作人员温和地告知,出于对这珍贵历史遗迹的保护考量,游客只能围绕一楼参观。
虽然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但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打量这精心的保护举措,内心更多的是对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敬佩与赞赏。
带着些许遗憾移步至展览区,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全新的天地展现在我眼前。
会址区已然今非昔比,大幅扩建让它更具规模,曾经略显局促的空间如今变得开阔而大气,仿佛在以更宽广的胸怀,迎接每一位前来探寻历史的游客。
走出展览厅,转角便踏入了红军街,仿若一脚跨进了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奇妙画卷之中 。
这里,古色古香的黔北民居建筑鳞次栉比,青瓦木栏在微风中诉说着悠悠往事,雕花门窗精致细腻,每一处纹理都仿佛在讲述着黔北地区的古老故事,让人不禁沉醉在这浓郁的历史韵味里。
在这里,红色文化不再是历史书中冰冷的文字,而是以一种鲜活、生动的方式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游客们穿梭在街巷之间,品尝着特色美食,挑选着心仪的文旅产品,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再游遵义会议会址,就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让我收获颇丰。
这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升华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