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风光。资料图
长江奔涌千年,载着华夏文明的印记东流入海。
9月17日,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如约启幕,让这条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以最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大河文明并肩而立。
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智慧,到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遗存;从两河流域的文化密码,到亚马孙河流域的生态传奇,不同流域的文明火种在此刻汇聚。
这场见证文明互鉴的思想盛宴,正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时代新篇。
01
江海交响——
一场长江文明展示的全球对话
这是一场关于文明的全球对话,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让不同流域的智慧在长江之畔完成奇妙的“握手”。
2025长江文明论坛现场。第1眼TV-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创新,都诞生在大河之畔。”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的话音刚落,论坛现场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句论断精准戳中了在场嘉宾对大河文明的共同情感。
作为首次以国际化规格亮相的盛会,本届论坛以“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为主题,不仅集结了国内顶尖专家,更特邀英国、巴西、埃及、巴基斯坦等国的学者远道而来。大家齐聚一堂,将目光聚焦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大河文明,每一次发言、每一场演讲,都为这场文明对话注入权威而鲜活的力量。
“尼罗河与长江同为文明生命之源,都以水文智慧滋养着农业文明,这种共性让两大文明从根上就相通。”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的话里带着强烈的共鸣。
相隔万里的中国白鹤梁题刻和埃及尼罗尺,正在联合申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谈及此事他难掩激动:“这是文明对话的实体见证。”两种跨越数千年时空的水文记录,在本届论坛现场完成“隔空对话”,无声却震撼。
论坛现场,中外嘉宾作主题分享。第1眼TV-华龙网首席记者李文科摄
这种古今延续的互鉴脉络,在印度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往中同样清晰可感。
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教授穆罕默德·哈米德的分享让人眼前一亮:“印度河流域文明与中国文明存在古老联结。巴基斯坦与中国同为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自石器时代起便有人类繁衍生息,这为两国在考古与历史研究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
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中,国内专家也有着深刻体会。
西南大学教授徐松岩表示:“文明对话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流动。讨论和研究长江文明,对于中国学界在世界史上建立自主知识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他看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这必将为各国文化交流和多元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今年,长江文明论坛刚步入第三届,却已成功搭建起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的桥梁,让不同流域文明的内在联结愈发紧密,一种以大河文明为纽带的国际交流方式,已在悄然间成型、生长。
02
巴渝答卷——
一幅长江文旅融合的全新图景
当世界目光纷纷聚焦长江文明的共性与互鉴,作为长江上游的重庆,早已用鲜活的实践给出生动证明。这座被大江环抱的城市,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答卷上,绘就出文旅融合的新图景。
9月17日晚,无人机灯光秀现场。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 摄
9月17日晚,重庆夜空被无人机点亮,两江四岸的江面上,“巫山神女峰”“白鹤梁题刻”“夔门雄关”等长江沿线标志性“文化符号”图案次第亮起,光影与江水相映,将长江文明的印记镌刻在夜幕之上。
沿长江而下,重庆各区县的文化实践更是可触可感。
9月18日,伴随着长江文化探访活动正式开启,中外嘉宾乘船顺江而下,先后经过涪陵、万州、巫山、奉节,一幅流动的“长江文化长卷”,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
长江文化探访活动现场。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谢鹏飞 摄
抵达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时,嘉宾们乘坐91米长的扶梯,进入水深约40米处的环形参观走廊。
透过20多个水下玻璃观察窗,只见一座座沉睡在长江水下的石碑静静伫立,题刻上的文字历经千年冲刷,虽带着岁月的斑驳,却依旧能辨认出“石鱼出水兆丰年”的古老印记。
“太震撼了!”刚走出参观长廊,萨维・萨维・艾哈迈德便忍不住惊叹,“亲眼见到这样的水下遗产保护成果,才真正感受到中国技术的先进与专业,这一点,太值得尼罗尺学习了。”
白鹤梁题刻。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 摄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蒋锐介绍,近年来,博物馆创新实施“白鹤梁题刻文物本体和保护环境监测项目”,通过文物本体监测等13个子系统来实现水下遗产的“数字保护”。
而“文化IP”的跨界融合,则让长江故事更具感染力。
9月18日晚,2025世界大河歌会在万州长江边启幕。当《长江之歌》的旋律响起,全场齐声合唱,舞台的灯光与江水共同织就出流动的光影,呈现出了一场融合江河文化、民族音乐与现代艺术的视听盛宴,让大河文明的交响响彻江滩。
2025世界大河歌会现场。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 摄
当探访团抵达白帝城景区,嘉宾们站在观景台远眺夔门,两岸青山矗立,江水从峡谷间涌出,云雾在山尖缭绕,宛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
马格努斯・维德尔举起手机拍照,连连赞叹“这里的风景无与伦比”。当导游指着江面,讲解“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典故时,他更是竖起大拇指:“我喜欢这里的诗词文化,这是独属于长江的浪漫。”
江上的光影、江中的文物、诗里的山水,重庆将长江的文明积淀,酿成可感、可触、可品的文旅盛宴。
03
共荣共生——
一条长江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
重庆两江四岸风光。资料图
当分散在长江岸边的文化实践被一一串联,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的脉络变得清晰可见,也印证出长江经济带与文化发展共荣共生的实现路径。
“长江经济带,是古老的大河文明与开放的海洋文明在当代中国最具象、最成功的交汇与实践。”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杨开忠的论断,一语道破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深层联系。
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约占全国20%的国土面积、约40%的人口规模,贡献了全国约45%的GDP。
文化赋能经济发展,已在多地得到鲜活印证。武汉黄鹤楼创新“场景+演艺”模式,以《鹤归江城》夜间实景演出激活千年文脉,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215万人次;《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自今年6月在重庆开展以来,已接待观众近6万人次,受到业内专家和游客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洋 摄
文化赋能经济的同时,经济发展正为文化传承注入持久动力。即将于2027年落成的楚文化博物馆,采用数字化展陈技术还原楚墓祭祀场景,建成后将为荆楚文物的保护、修复、展示等提供优质空间,成为世界级的楚文化展示窗口;而重庆也在持续推进大足石刻数字化保护与研究,让千年石窟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国际视角下,长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实践更具示范价值。
法国汉学家、全球事务与国际关系专家高大伟以重庆举例,他表示,“文化能让人们心意相通,而美的感召更能凝聚人心,长江之畔的重庆两者兼具。”这种文化特质已成为吸引国际投资的“软实力”。
长江三峡风光。资料图
那么,未来如何延续这种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杨开忠建议,要让新质生产力在长江经济带文明转型中起到核心作用。“新质生产力并非单一形态,而是绿色、智能、韧性协同的生产力形态,契合生态文明对生产力的核心要求。”他表示,未来必须以此引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这一观点与高大伟不谋而合,他表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时会产生矛盾,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生态文明就是关键的平衡支点。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各国学者也达成多项共识:优化农业发展以守护生态多样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转型;深化遗址发掘与数字化保护以传承文明根脉;各国在河流文明研究方面展开更多交流,进一步拓展文化合作维度......
江潮奔涌,不舍昼夜;文明交响,跨越古今。
2025长江文明论坛虽已落幕,但这条见证五千多年文明的母亲河,正以更开放的胸怀、更创新的姿态,让长江故事成为世界故事的生动样本,让大河文明的智慧,照亮人类共同的未来。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