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平安区城市面貌
湟水河缓缓流淌,滋养出一片宜业宜居的乐土——海东市平安区,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这座镶嵌在祁连山脉东麓的古城,既回响着古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的驼铃声,又跃动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蓬勃脉动。
如今,古驿平安以城市建设为骨、城乡融合为脉、文化遗产为魂、文旅融合为翼,在河湟大地上勾勒出一幅兼具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的壮美画卷。
城建提质:绘就宜居宜业新图景
清晨的阳光洒在平安街头,智能信号灯有序指引车流,平安心湿地文化公园内,晨练的市民伴着鸟鸣舒展身姿,一幅“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宜居画面徐徐展开。
近年来,平安区以“高颜值、高品质、高内涵”为目标,推动城市建设从“规模扩张”向“精细提质”转变,让民生温度融入每一处细节。
作为城市文化地标,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典范。青灰色仿古城墙蜿蜒伸展,砖雕门楣上的牡丹、祥云图案栩栩如生,再现古驿平安“商埠重镇”的繁华。
步入景区,美食街、民国街、文创街错落分布,10余家老作坊坚守传统工艺,300多种小吃香气弥漫,手工酸辣粉酸辣过瘾,青海熬茶醇厚回甘,秦腔戏班的唱腔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游客只需寻一处茶座坐下,便能在悠闲中度过惬意午后。
城市“里子”同样精致。智能交通系统覆盖城区主要路口,通过实时车流监测调整信号灯,高峰期通行效率明显提升;地下综合管廊将供水、供电等管线统一收纳,彻底告别“马路拉链”;智慧社区平台落地后,居民用手机就能办理社保查询等业务,“足不出户办政务”成为现实。
更令人瞩目的是城市的“硬实力”。2023年,平安区以项目建设为引擎,108个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超96%,19个亿元级项目破土动工,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建设热潮持续升温,99个项目接续发力,省市重点项目开复工率实现100%,西成铁路征地拆迁、G109小峡口改(扩)建等重大工程稳步推进。2025年,制种大县建设、湟水河湿地净化工程(一期)、恒鼎金城等项目全面铺开,全力推动规划蓝图转化为实物成果。
近年来,平安区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抓手,实施“抑尘、控车、治企、减煤”综合举措,春季栽植苗木2.22万株、新造林213.33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2.15%,国控站点空气优良率升至91.49%。三级河湖长累计巡河1550人次,整治湟水河排污口470余次,城镇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平安区体育公园、平安心湿地文化公园等生态空间相继建成,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踏青,平安区也因此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城乡融合:铺就共同富裕幸福路
“以前住在山上的土坯房,一下雨房子就漏雨不说,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现在搬进新小区,暖气、自来水齐全,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在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上郭尔村安置点,村民马占祥指着100平方米的新居,笑容格外灿烂。
近年来,平安区聚焦“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建成5个集中安置点,让700余户农户实现“从土坯房到现代新住房”的跨越。
城乡统筹发展中,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截至目前,平安区10个老旧小区改造竣工,城区主干道种植9万余株月季,41幢楼宇完成亮化维修,“花园城市”愈发鲜亮;农村投入1722.21万元推进4个和美乡村建设,改造5条农村公路,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4%,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平安区依托“富硒”资源,推动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白沈沟富硒果蔬园区的温室里,草莓、樱桃挂满枝头,带动当地20余名农户增收;沙沟回族乡蔬菜基地探索“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将蔬菜加工成泡菜、脱水蔬菜,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
“以前卖菜靠本地收购商,价格不稳定,现在加入合作社,有技术指导还能保底收购,一年多挣2万多元!”农户马秀莲说。
如今,富硒果蔬成了平安区的“网红产品”,城乡产业纽带愈发紧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在此徐徐展开。
非遗传承:精心守护文化瑰宝
作为河湟文化重要承载地,平安区历史遗迹星罗棋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代代相传,积淀出厚重的文化底蕴。
走进位于平安区三合镇瓦窑台村的夏宗寺,寺庙依山傍水,红墙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古刹,融合藏汉风格,建筑结构精巧绝伦,墙壁上的壁画色彩依旧鲜艳夺目,生动展现了明清时期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图景。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夏宗寺花儿会”如期而至,方圆百里的各族群众身着盛装汇聚于此。悠扬高亢的花儿曲调在山谷间回荡,歌手们用歌声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除了夏宗寺之外,东村遗址等历史遗迹同样得到精心呵护。平安区组建专业考古团队,建立“一物一档”动态管理系统,让文物信息实现永久性留存。同时完善“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定期组织文保工作培训,开展专项巡查,切实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同样硕果累累。2019年,河湟剪纸列入海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以“构图饱满、线条流畅”闻名,其代表性传承人用剪刀将湟水春耕、高原牧歌绘于红纸之上;平安月饼制作技艺坚守传统,选用本地小麦粉、菜籽油、红曲等原料,通过手工揉制、模具压制,在中秋时节家家户户定制,寓意“平安团圆”。2021年,入选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逢春节期间,“五鬼点灯”“敬德洗马”等社火表演更是热闹非凡,演员身着古装,手持道具,以夸张动作和唱腔演绎民间故事,传递吉祥寓意,街巷里锣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为了守护文化瑰宝,平安区构建“保护+传承+创新”体系,通过科学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系统建立河湟剪纸传习所、平安月饼制作工坊等非遗传习基地,定期开展理论讲授、技艺实操等系统化培训;创新“非遗+文旅”“非遗+教育”模式,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课程,在景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文旅融合:激活全域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平安区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千年古城成为“可游、可玩、可体验”的目的地。2022年,平安区成功创建海东市首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引领下,平安区以《平安区全域旅游规划》为蓝图,精心构建“一心、三带、一环”空间格局,同步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系统性布局文旅资源开发。截至目前,累计投入5.2亿元资金,全力打造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石碑花海、杏福岭等标志性景区。
与此同时,多条旅游专线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智慧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也相继落成,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如今,这些景区与配套设施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平安区全域旅游的崭新图景。
峡群森林公园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天然氧吧”,园内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溪流蜿蜒,潺潺作响,无疑是避暑纳凉的绝佳胜地。
石碑花海则呈现出另一番迷人景象,百亩花田内,波斯菊、硫华菊竞相绽放,漫山遍野的花朵宛如绚丽的云霞,吸引着众多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用镜头定格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在三合镇张其寨村,“大团结柴火鸡”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美食招牌,店家选用本地散养鸡,搭配新鲜的土豆、玉米,以传统柴火焖煮,揭开锅盖,香气瞬间扑鼻而来,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沉浸式品尝地道乡村风味。
“旅游+”模式更是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平安区创新推出“富硒康养游”“非遗体验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巧妙地将剪纸、刺绣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之中,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深度体验当地的文化魅力。
此外,平安区大力推进文体旅游发展,连续举办“杏福岭”文化旅游周、第八届乡村旅游季等系列活动,重点打造小峡、三合、巴藏沟露营基地,“千年古驿·乐享平安”成功入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合镇三合村更是成为2025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通过歌舞、社火等表演向全国展现地方特色文化……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平安区的文旅品牌影响力,更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如今,古驿平安始终在传承中守正、在创新中前进。它以“传承”为笔,让河湟文化的根脉深植大地;以“创新”为墨,让现代发展的活力奔涌向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座千年古城将继续深耕文化底蕴、优化城市品质、激活发展动能,让“赏河湟美景、品民俗文化、享平安生活”的邀约传遍四方,在河湟谷地续写属于新时代的璀璨华章。(全媒体记者 贾丽娜 张峰 摄影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