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典农河永宁快速通道段风光旖旎(资料图片)。记者 李靖 摄
午后,市民在家门口的小微公园散步(资料图片)。记者 海坤 摄
海宝公园花正艳(资料图片)。记者 海坤 摄
海宝湖公园(资料图片)。记者 海坤 摄
银川花博园菊花展进入倒计时(资料图片)。记者 吴昊 摄
行走在今年6月建成开放的凤凰街带状海绵公园里,彩色植物与鲜艳的标识映入眼帘,微风裹挟着草木花香拂过鼻尖,耳畔传来植物的沙沙声与市民的交谈声——“五感”在瞬间被激活。
“今年这几个公园建得真好啊,跟周边的绿化景观都连成一片了。”“就是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环境也越来越美了!”这正是银川市公园廊道工程落地后,万千市民生活的缩影——绿色逐渐填充街头巷尾,悄然滋润着居民的日常。
“明珠”散落大街小巷 绿网织就湖城新景
蜿蜒的步道、错落的花木、崭新的健身设施、融入先进海绵理念的储水排水系统……近年来,银川市持续大力推进小微公园的规划与建设。
2024年,银川市新建了高桥街小微公园、文南路小微公园、旭辉江南学府东侧海绵公园、宁夏美术馆小微公园、正源南街小微公园、凤凰北街东侧小微公园等六座小微公园,以及七条景观林带。今年,小微公园建设继续如火如荼地推进。凤凰街(大连路—沈阳路)、团结路(凤凰街—阅武巷)、海宝东路(友爱街—京藏高速)三座带状海绵公园已正式对市民开放,成为新的“幸福聚集地”。同时,王家湖海绵湿地公园、大碱湖海绵湿地生态公园、青少年宫东侧海绵公园也在加紧建设中,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独具特色的小微公园,如明珠般散落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点缀着市民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银川市每年新建6~10个小微公园,“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逐渐成为许多市民的日常。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近200个公园,其中小微公园超过100个,公园数量在西北五省区省会(首府)城市中位列第一。“我们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进园’的规划目标,让居民推开窗能见绿、走出门即入园。”银川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银川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2%,街头的“口袋绿地”正成为居民身边的“幸福角落”。
“我们的目标是织密城市绿色网络,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进园’,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拥抱绿色、享受自然,持续提升生活幸福感,为‘塞上湖城,大美银川’增添更多生态魅力。”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海绵城市新绿脉 赋能湖城幸福廊道
来到阅海湖环湖绿道,绿荫如盖,湖光潋滟。垂柳、国槐、银杏、紫叶李等数十种乔木交错生长,绿地、草坪与花丛点缀其间,城市的节奏仿佛也慢了下来。
围绕阅海湖滨水区域建造的环湖绿道,串联起阅海滑雪场、览山公园、银川花博园等14处景观,形成“生态+文旅”复合型空间。绿道全长38.5公里,平均宽度在2.5~6米之间,融入了透水铺装、植草沟等海绵设施,成为集休闲、健身、观光于一体的滨水长廊;在典农河沿线,不仅有一望无际的花带花海与丰富的游艺设施,这里还打造了阶梯式海绵公园,集成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实现了雨水调蓄与水质净化的双重功能;唐徕渠沿线则通过绿化提升和慢行系统完善,形成了贯穿城市南北的生态景观轴线。
近两年,银川在团结路生态廊道及凤凰街带状公园廊道建设方面成效显著,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福祉。
团结路海绵公园生态廊道深度融合海绵城市理念,根据场地条件设置了植草沟、透水铺装、下沉绿地等设施。雨水得以滞留下渗,经净化后还可用于水景和灌溉,透水铺装的人行步道即便在雨天也能保持干爽。樟子松、银杏、海棠等适应当地气候的乔灌植物,形成复层林带,提升了生态多样性。廊道还融入了“和合文化”与“山水文化”的元素,书写出银川独特的“生态卷轴”。凤凰街带状海绵公园廊道以凤凰北街为主轴,嵌入海绵设施,打造以“闻香园”为主题的景观空间。原本生态脆弱的裸露土地实现了“华丽变身”,激发了周边区域的活力。
这些廊道建设大幅拓展了市民的休闲空间,提供了更多晨练、散步、骑行和亲子游乐的场所。同时,它们也增加了城市绿量,有助于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让市民尽享生态福利。城市的颜值与品质不断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日益增强。出行变得更加舒适便捷,作为重要的交通穿行要道,市民可在自然中行走,看一路山水、听一路歌声、闻一路花香,沉浸式体验银川这座“花园城市”的独特魅力。
园廊串起美好生活 打造触手可及的“幸福空间”
如今,“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花满银川”的城市美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市民纷纷走进公园绿地,享受悠闲时光。共享绿地的建设与开放,也带动了“露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森林公园、中山公园已多次举办相关活动,人气持续攀升。环湖绿道的建设与慢行绿道的改造,助推了骑行热潮的兴起,带动了装备销售上涨和车辆改装产业发展,各类骑行活动也层出不穷。
近期,览山公园举办了多场演唱会与音乐节,吸引了大量市民和外地游客;一年一度的菊花展也正在中山公园与银川花博园紧张布展。公园的建设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更多活动空间,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银川坚持“一园一品”“一街一景”的理念,科学推进绿色空间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绿道和公园绿地的服务功能,积极推动山川共济、城园融合的互动发展。
在园林建设提质增效方面,银川坚持串点连线、以线带面,老旧公园聚焦功能升级,增设花海花带、完善休闲设施;新建公园则突出生态与人文的融合,打造主题鲜明的绿色空间。通过“新老衔接”,银川逐步构建起市域绿廊、市区绿道与精品微循环绿地相衔接的绿色廊道网络,形成覆盖均衡、体系完整、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绿地系统。
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依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周边需求及文化特色,打造更多高质量的公园廊道。通过多样化的景观分区,丰富市民的游览体验。同时,还将结合区域特色融入独特文化元素,借助景观小品、雕塑等形式讲述银川的历史故事,建设具有文化主题的廊道。此外,将持续优化公园廊道与周边交通的衔接,完善休闲设施布局,让市民更便捷地抵达公园、享受舒适休闲时光,真正实现绿色生态与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从街头巷尾“见缝插绿”的“口袋绿地”,到串联城市的生态廊道;从单纯的娱乐休闲空间,到“生态+文旅”的复合场景——银川的公园廊道工程,已成为串联民生需求、守护城市生态、激活城市活力的重要纽带。
●记者手记
廊道绵延处 生态与烟火气和谐共生
在多次走访银川各大公园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了各具特色的绿色空间:综合性公园设施完善、场地开阔,人流如织;湿地公园是水鸟和小动物的栖息天堂,生态优美、环境宜人,航拍视角下更是美不胜收;小微公园则设计精巧、独具特色,成为附近居民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幸福。
而公园廊道,正如一条条绿色纽带,将原本孤立的公园绿地串联为有机整体;它连接起湿地与湖泊,增强了生态系统的韧性与活力;也贯通了景点、商圈与夜市,助力摊主增收、游客畅游。无论是清晨绿道上奔跑的脚步声、湿地旁专注拍摄的观鸟爱好者,还是夜市中升腾的烟火气,都是这种“串联”所带来的幸福体现。
公园廊道工程的持续推进,折射出城市治理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理解与实践。他们不仅关注眼前的绿地增加,更着眼于构建长远的生态网络,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也让市民在这片绿色中,真切地感受到归属感与幸福感。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陈星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