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如黛,环抱着一座青砖黛瓦的院落——这里是临汾古县三合镇石壁村的“张家大院”。三百余年来,它见证了张氏家族耕读传家的坚守、科场夺魁的荣耀,也亲历了晋商货通南北的辉煌。如今,这座饱经沧桑的晋商大院华丽变身,不仅是晋南民居的活标本,也是当地文旅发展的核心景区,展现着山西古建的魅力,诉说着百年岁月里的“不朽”故事。
石壁古堡
依山而建的“防御型”豪宅
远远望去,张家大院像一颗被群山捧在手心的明珠,嵌在石壁村的坡地上。这座坐北向南的院落,南北长56.53米,东西宽42.46米,由5座独立小院组成,建筑面积达2400余平方米。比起乔家、王家大院的阔气,它更以“精”打动人,精致的雕刻、严谨的布局、巧妙的防御设计,处处藏着主人的匠心。
张家大院始建于明末(1644年),至今已有380多年历史。后院北房、前院东西厢房的脊檩题记记载,清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五年(1879年),大院两度重修。如今现存的建筑,仍完整保留着明清晋南民居的特色——高台阶、厚围墙、飞檐彩绘的大门,都在彰显主人的门第与心气。大门上“云壁四围,一派好山留我住;瑶台尺尺,千年国色沐恩来”的对联,更展现出主人对山水的眷恋、对生活的自得。
大户人家对宅子的安全格外上心,张家大院的防御设计堪称典范。正面围墙长50.5米、高5.8米、厚1.4米,像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墙顶30个垛口整整齐齐,既能瞭望又能射击;大门宽9.8米,两侧石狮昂首挺胸,古朴的拴马桩分列左右,气派中透着威严。更让人惊叹的是,院内还藏着垛堡、环道、地道,保存得完好无损,活脱脱一本古代民居防御的“教科书”。
“一进院子,心里就踏实。”景区导游赵会笑着说,这份安全感来自大院封闭的结构。整座院落分上下两院:下院是主院,二进两跨的四合院布局,现存大门、新建照壁、过厅、正房、磨坊、书房等;上院是一进四合院,建在下院西北侧的山坡上,依着山势,既采光好,又居高临下,占了地理优势。
耕读传家
张氏家族的奋斗史
站在张家大院前,气派的门楼像一本厚重的书,讲述着张氏家族的奋斗史。
元末天下大乱时,张氏先祖从战火纷飞的山东搬到古县岳阳镇五马村,靠耕种、读书、习武谋生。到了明末,家族人丁兴旺、家境殷实,后来因一场意外,举家迁到石壁村,在这里扎根。
赵会介绍,真正让张家“鲤鱼跃龙门”的,是第十三代传人张天保。他武艺高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考取武秀才,后来还捐职候选洛阳千总,为家族敲开了官场的大门。更让人称道的是,咸丰五年(1855年),张天保的儿子张佩环和侄子张佩林,同榜考中武举。“兄弟同榜”的佳话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朝廷特意在大门外建了牌楼,上题“父子登科、兄弟同榜”八个字,张家的声望达到顶峰。
光绪年间,张氏家族做起了生意,在古县、洪洞、曲沃等地开了15家钱庄、杂货铺、斗铺,成了岳阳县(今古县)最大的商宦世家。到民国初年,以第十六代传人张庆澜为代表的“庆”字辈,把家族推向了鼎盛:在安泽、洪洞等地大量买地,每年收租8300石(折合120余万斤),得了“万石侯”的美誉。族里不少人考上省内外大学,走上仕途,形成了“文武兼修、商宦并举”的局面。
盛极而衰的转折,始于民国后期。社会动乱加上日本侵华,张家屡遭土匪敲诈抢劫,渐渐衰败。张庆澜在解放临汾时,病逝在汾河岸边,家族后人也散到了东北、四川、云南、河南等地,只留下这座大院,在深山里无奈静看着世事变幻。
新中国成立后,张家大院上院成了石壁小学校,下院成了石壁乡政府的办公地,还有一小部分房子村民居住。
“三绝”满院
一砖一木韵味深长
走进张家大院,就像翻开了一本立体的民俗百科全书。砖雕、木雕、彩绘“三绝”遍布全院,每一处雕刻、每一幅图案,都藏着主人对生活的期许,对家风的传承。
跨过高高的门槛,迎面是一座精美的砖雕影壁。正面刻着大象、佛手、寿桃、石榴、莲子,象征着富贵吉祥、多子多福。大门两侧的砖雕更见功夫:一边是“绶带贺寿”,藤蔓绕着绶带连起寿桃,另一边是“一路连科”,芦苇伴着白鹭,藏着家族对科举仕途的追求。
前院正北大厅的木雕也很精彩,额枋上“三羊开泰”“丹凤朝阳”“喜鹊登梅”依次排开,把传统文化里的吉祥寓意融进建筑,满是生活气息。
全院的精华,要数过厅(正厅)。这座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的硬山式建筑,前后带廊,把“三绝”的水准展现得淋漓尽致。檐下四个镂空耍头,藏着“出则为官,入则修身”的人生信条;西边木雕寿桃粉红可爱,祈愿“寿比王母”;东边木雕西瓜瓤红籽黑,寓意“子孙满堂、生生不息”;小额枋中间是“一路连科”,西侧“麒麟送子”,东侧“牧童吹箫”,走一步如见一幅画,看一眼如读一句诗。
过厅里,民国时期山西督军阎锡山送的“乐善好施”牌匾格外醒目,诉说着张家当年的善举。顶棚的彩绘,虽历百年也不生虫、不落尘,色彩依旧鲜亮。
后院也是个四合院,东北西均是窑上楼结构:北是正房,楼下是主人的起居室,楼上是绣楼,是张家小姐日常起居的地方;左右的二层阁楼,上层放东西,下层住人。绣楼藏着另一番景致:“深藏若虚”匾额下,“山色扑帘静听雨燕因谁闹,春光满院闲问流莺着甚忙”的对联,道尽了张家小姐对自由的向往。后院私塾的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更是张家重教之风的直接体现。百多年来,大院走出了大学士、举人、秀才、廪贡十余人,离不开这代代相传的劝学警句。
大院的西跨院,以北方特有的砖砌窑洞为主体。“张家富足后,还是觉得先辈住过的窑洞冬暖夏凉,最是舒适。”赵会笑着说。
古院新生
文物保护有了新路径
古县文物旅游服务中心主任孔祥瑜介绍,自2004年起,古县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扶持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开发石壁河流域的千年牡丹文化和自然生态人文资源,张家大院的修复,也成了“天下第一牡丹”景区建设的一部分。
“这些年,大院几经变迁,主体结构保住了,但是局部的木雕、砖雕,因为缺专业维护,出现了风化受损的情况。成了景区后,我们赶紧进行了修补。”景区一名工作人员说,现在的张家大院,早不是“寂寞庭院锁清秋”的模样,作为景区的重要景点,它在保护中“活”了过来,成了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近年来,古县响应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核心,鼓励企业、个人通过认养、修缮、文创开发等方式参与文物保护。针对部分古建筑年久失修、资金短缺的问题,县里决定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和企业签文物认养协议,探索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新路子。2020年10月,古县文物旅游服务中心和古县牡丹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签下《文物认养协议》。
孔祥瑜说,协议里写得明明白白:不改变文物所有权,认养期内给企业使用权、经营权;整体维修后的不可移动文物,企业可以改成文化旅游场所、博物馆、纪念馆等,尽量向社会开放;县文旅部门负责监督修缮进度和质量,还提供政策支持;如企业没按协议办事,县文旅部门有权终止协议,还将追偿损失。
“修旧如旧是底线。”孔祥瑜强调,“最小干预”是基本原则。2021年,古建筑修缮专家和非遗传承人组成团队,对大院屋面进行保护性修缮,让这座百年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负责认养的古县牡丹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波说:“参与文物认养不只是商业投资,更是传承文化的责任。”景区深挖历史,把各厅堂复原成“张家历史展示馆”“晋南民俗展示馆”,通过陈列文物、图片、文字资料,给游客讲张家的变迁、古县的民俗,“让大家能‘触摸’到往昔的生活”。
文旅融合
为古院注入新活力
目前,大院采取“分区管理”模式:核心文物区禁止商业化改造,外围区域设文创商店和游客服务中心。这种模式既避免了过度开发破坏建筑,又能用旅游收益反哺日常维护,实现了“以用促保”的良性循环。
此外,景区还进行了文旅融合的创新。依托大院“北方四合院+窑洞”的格局,开发“晋商生活沉浸式体验”项目,包括穿古装、学礼仪、品晋菜、看传统非遗表演、体验民俗等,让游客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还能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做法,不仅提高了张家大院的知名度,也给古县旅游业注入了活力。
“以前只在书上见过晋商大院,没想到在这儿能亲手推磨,看蜡像听故事。”来自广东的游客王女士说,张家大院的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让她“来了就不想走”。
游客走进大院,像穿越了时空,能亲身感受古代生活的气息。“沉浸式”体验随处可见:西跨院的窑洞区设了打铁、磨豆腐、碾米、磨面的体验区,游客可以亲手推石磨、做布鞋,尝尝农耕劳作的辛苦;非遗工坊里,十字绣、布老虎等手工艺品,都出自当地妇女之手,一针一线都带着晋南民俗的温度,让人恍若回到百年前的农耕时代……
刘波表示,接下来将会继续加大对张家大院的保护力度,深挖它的历史文化内涵,探索更多元的展示和活化方式,结合现代科技,给游客带来更丰富、更沉浸的体验,“让这座大院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传承文化与促进发展的桥梁,为古县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出更多力”。
“雪罢千岩总是春”,正如张家大院张庆澜正房的对联所写,如今,张家大院不再孤寂,人来人往间,它带着张氏家族的奋斗史、晋商的经营智慧、北方民居的建筑密码,正迎来属于它的又一个春天。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刘江

1.下院是主院,二进两跨的四合院布局,现存大门、新建照壁、过厅等建筑。

2.张家大院的门口。

3.张家大院的上院是一进四合院。

4.精美的砖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