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柿互动 记者 韩晨柯 通讯员 李丹芳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首个集城市、农耕、文化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拥有200多种鸟类和“秋芦飞雪”奇观。这片曾因人为干预而衰落的湿地,用20年时间脱胎换骨,成就了一张杭州生态文明的亮丽名片。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期间,参会代表将走进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解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后故事。
今年恰逢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20周年,西溪湿地20年的变化,59岁的莫云生都看在眼里。他是西溪湿地周家村的一名船夫,已经在湿地划了20年的摇橹船。
上周六的傍晚,我在西溪湿地周家村码头见到了莫云生,他穿着印有“西溪湿地”字样的蓝色长袖,皮肤黝黑。
我上了摇橹船,请他讲讲西溪湿地的故事。
莫云生
一年四季都好看
莫云生摇起船桨,我们的“绿野仙踪”之旅开始了。
船上的座椅下有一盘刚灭了的蚊香,这是他的习惯,担心游客被蚊子咬,每天都会早早地点上一盘蚊香。
“头顶有蒲扇,扇起来凉快。”一船人落座后,他提醒大家。
光影西溪 蒋小冻 摄
初秋时节,树叶的颜色有了更多层次。
西溪湿地在哪个季节最好看?
“一年四季都好看。”他笑着回答,“初春有探梅节,几千株梅花在水边盛开,好看极了;四月有花朝节,端午有龙舟节,蒋村这一带的人都会回来赛龙舟。初秋有火柿节,到了深秋,又有听芦节。”
曲水寻梅 吕杰琛 摄
莫云生是西溪湿地第一批员工,他出生于这片水系,最先学会的本领就是撑船。
“小时候,要出门,划船最方便。过年了,划着船挨家挨户去拜年,最远划到过武林门,那是杭州的市中心。”他一边划着船,一边和我说起小时候,“一年到头,好忙的,湿地有很多桑树,等桑树长出叶子后,要采叶子,喂蚕宝宝,等它们吐丝,又要做丝绵。到了秋天,柿子大片大片地红了,我们采下柿子,卖到嘉兴和湖州去。还要抽干鱼塘的水,晒淤泥、做有机肥……”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湿地的生态功能一度受损,河道淤塞、鱼塘被毁……生态环境亮起鲜亮的红灯。
2003年,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莫师傅的家被划入了保护范围。
绿野仙踪 马祯俊 摄
没见过的鸟儿也来了
说了一会儿话,摇橹船已经荡出绿林,水面也变得开阔了。
“马上就要到秋雪庵了,那儿的芦苇好看。”莫云生说。
周家村到深潭口这条路线,他每天都要划三四趟。湿地的变化,他掌握着“一手信息”。
“你们看那儿。”他用手指着前方,“前两天,我发现了一窝水鸟蛋,今天,它们不见了。同事说,可能是掉水里了,我猜是被水蛇吃掉了。湿地有自己独有的生态系统,我们不干预。每天傍晚6点,所有的船都要回到码头,不打扰其他生物。”
西风秋芦 张若农 摄
途经秋雪庵时,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大片芦苇随风摆动。
20年来,西溪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植被变得丰富了。”莫云生说,“湿地里的芦花原本是灰色的,后来又种上了白色的。早些年,湿地里能看的风景好像只有芦花。这些年,湿地的乡土植物恢复得越来越好了,柳树、梅树越来越多,更好看了。”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马祯俊 摄
环境变好了,许多素未谋面的“朋友”就来做客了。
“翠鸟特别漂亮,羽毛很好看。野鸭和白鹭住下了,还有很多候鸟来过冬,湿地越来越热闹。”莫云生很兴奋地跟我分享光顾湿地的新朋友。
西溪湿地白鹭 马祯俊 摄
按照鸟的观点去改造
西溪湿地有多少物种?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找到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
“开园20年来,西溪湿地鸟类、昆虫和维管束植物种类分别由69、477、221种增加至224、918、971种。可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他说。
西溪湿地东南角,有一个“莲花滩”。
2018年,西溪湿地启动莲花滩提升改造工程,在营造大水面、构建安全岛后,区域内鸟类的数量不断增多。
莲花滩区域的数字孪生模型
2022年,为了解决莲花滩水位波动较大、浅滩分布不均等问题,西溪湿地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观鸟爱好者的建议、请教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跨学科技术开展了莲花滩水鸟栖息地生境优化可行性研究,再经过专家论证后,通过微地形改造、水生植被恢复等措施,为水鸟,尤其是涉禽创造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刘想说,那次是按照鸟的观点去改造莲花滩的。
随之而来的是自然最直接的回应:白鹭成群栖息,斑嘴鸭悠然游弋,“鸟中国宝”东方白鹳两度到访,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水雉也连续两年在此自然繁育。
西溪湿地专门设立了观鸟楼与观鸟亭,让市民游客在不打扰鸟儿们的前提下,亲近自然。
寿带 孔耀遥 摄
水雉 大凡 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回顾这20年的生态保护之路,西溪湿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始终坚守生态底线。
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曾收集过几十年间湿地及周边区域的遥感图像,从中可见尽管城市框架持续扩张,但湿地这片绿色始终未受侵蚀。
航拍全景 马祯俊 摄
湿地贵在原生态。目前,湿地公园设定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监测、科学研究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最大程度减少其他人为干扰。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湿地面积,更是生态质量。”刘想说,面对周边密集的城市开发,西溪湿地并非简单粗放地做硬隔离,而是对交界处乃至周边地区的景观风貌进行科学规划与缓冲营造。
西溪湿地 潘劲草 摄
20年来,杭州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持续升级西溪湿地治理方式,探索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金镶玉”模式。
例如,依托湿地生态文化资源,打造“西溪龙舟文化节”等特色体验项目及系列研学科普活动,吸引年均入园市民游客约500万人次、年均收入约2亿元;助推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等高校名企落户周边,实现生态、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
西溪湿地 马祯俊 摄
我们也成了学习的对象
西溪湿地首创“人湿共生”理念,创新探索“公园导向型发展”的“西溪模式”,为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湿地保护范本。
西溪湿地 唐方校 摄
2006年,时任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曾评价:“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不仅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21世纪全球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
2009年,经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处批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国家湿地公园名义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
2024年3月,全国首个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试运行,实现湿地资源动态监管、生态风险预警和修复效果评估的数字化闭环管理。
“湿地的空气质量怎么样,池塘什么时间该清理了,哪些生物来湿地了,入园游客有多少,开了多少辆车子进来,智治中心都可以综合监测。过去,每个点位都要靠人工巡查,通话还要靠对讲机,现在,一个大屏就可以调度全园。”刘想说,西溪湿地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数字化湿地”的“中国方案”。
梦幻西溪 徐晖 摄
20年来,西溪湿地的“金镶玉”模式正转化为“全球经验”。
去年10月,意大利国家生物多样性未来中心专程来访,实地调研了西溪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监测与修复等方面的实践成果。
今年4月,在“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上,西溪湿地向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巴拿马环境部、保尔森基金会保护项目等多位中外专家介绍了相关实践与成效。
今年7月,杭州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为浙江省首批获得认证的城市。
“过去,我们总是出去学。现在,我们也成为了学习的对象。”刘想说,“未来,我们将以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助推中国乃至全球更多湿地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球湿地治理积累经验,进一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责任编辑:韩晨柯 审核:林建安 陈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