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摄于2025年9月11-16日)
今年五月,撒贝宁的一句话带火了赴疆游:
“赛里木湖你都没去过,白活了!”
——作为一个新疆人,我对这话表示欢迎。但没来过赛里木湖的朋友也大可不必介意,一句戏言耳。
我觉得:将撒贝宁这句话的主语换成“喀什噶尔”更加合适。(“玉石集中之地”的意思)
新疆·喀什
原因很简单:一个地方是否必须去,要看有没有能平替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人文景观比自然风光更具优势。
赛里木湖美则美矣,但新疆还有博斯腾湖、乌伦古湖,都很漂亮,且都比赛里木湖大。放眼全国的话,青海湖、西藏的纳木错、云南大理的洱海、长白山天池的景色都堪称一绝。总之在中国想领略湖光山色的话,选择其实很多。
但喀什不一样,它的景观绝无仅有:喀什古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它是中国唯一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城市街区。城内街巷错综复杂、宛如迷宫,土木结构的层叠错落的民居、精美的砖雕窗棱、色彩鲜亮的维吾尔族服饰和饮食文化,无一不散发着悠悠历史的厚重和文化融合的神秘。
所以你找不到能替代它的地方——除非到国外去,像中亚、中东的穆斯林国家。但我想一般出国的人,也很少有机会去这些地方。因此中国最西端的城市——喀什是你体味异域风情、感受伊斯兰建筑魅力和文化艺术的不二之选。
(一)
我对喀什的最初兴趣,来自好莱坞电影《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改编自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同名长篇小说,影片通过两个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经历,描绘了友谊、成长,指向人性的幽微与灵魂的救赎。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剧作一般,但摄影很棒——片中的喀什古城、高台民居以及塔县的石头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电影照进现实:塔县·石头城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虽然发生在阿富汗,但由于彼时阿富汗战乱,剧组无法在原址拍摄,故而选择了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风貌相似的喀什作为取景地。
喀什,古称疏勒,是《汉书》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疏勒被纳入西汉势力范围,自此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连结中西的交通枢纽和著名的商贸基地。
人们如今看到的喀什古城的雏形可追溯至16世纪初叶尔羌汗国成立后修筑的城堡。 原先的古城在吐曼河以北,因战争破坏才迁移至现址。至于古城的街巷布局和民居建筑主要成型于清代。
在古城西侧的徕宁路旁,至今仍可见到清代徕宁城的旧址。徕宁城建于1762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在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管理南疆事务,为强化防御与城市建设而修筑此城。
个人建议:游客不要一窝蜂地去赶古城东门十点半的开城仪式,那不过是出很业余的商业表演,请向西步行2.7公里,去看看真正的古迹(徕宁城古城门在喀什古城景区外西侧)。
东门人满为患,古迹无人问津
自清朝统治新疆后,喀什旧城人口激增,古城开始向外扩张,渐与徕宁城连成一片。 到了19世纪末,形成了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的繁华新城: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商铺林立、热闹非凡,时人评价道:“徕宁城仰瞻宫庙之辉煌,凭临城池之壮丽,居然新疆一都会矣!”(《新疆回部志》)
如今的喀什古城以解放北路为界,被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区烟火气更足,而西区更适合打卡拍照。
以下,是喀什古城部分“网红景点”。
东城-水门
东城-耿恭祠
东城-那时慢民宿
东城-巴依老爷的家(收费)
东城-空中花园民宿
西城-百年老茶馆
西城-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
西城-彩虹巷
西城-布袋巷
西城-盘子门
要我说,这些游人如织的“网红景点”远不如低调的古城文化遗产有价值。土陶、铜器、铁器、木器、乐器、金银首饰、花帽、药茶……目前,喀什古城有传统工艺店铺63家,其中47家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标识牌。“非遗”在喀什古城,不只是随处可见的景观,更是打开历史之门的一把钥匙。
不过总体上较之十年前,喀什古城的变化很大。就是2018年,古城东门才有零星的民宿出现——那会儿它还是座真正的“古城”。可如今,古城的民宿已逼近200家,放眼望去,满街的饭店、咖啡厅、旅拍店、文创店......当我从汗巴扎入口走进古城立即被眼前的人潮汹涌所震惊,道路两旁是整齐划一的餐车、耳边是震耳欲聋的吆喝,那一瞬间我就知道,《追风筝的人》中的喀什,再也回不去了。
现在的喀什古城变得过于喧嚣、过于商业化。不计外观的话,它跟云南的丽江古城、苏州的同里古镇观感“一样”了。
——当然,全中国的古镇怕是都一样。
不过这件事也要一分为二地看:游客的增多是给古城原住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不便(喀什至今仍有12万居民生活在古城内),但也有很多居民得益于古城的“商业化”,通过房屋出租、将住宅改造为客栈、开店等方式,获取了比原先更高的经济收入。
更关键的是:从前的喀什古城固然100%原生态,但道路交通、卫生状况和生活条件的确堪忧,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居民缺乏水、电、气、暖等生活起码设施,很多老房因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从2009年开始,喀什对喀什古城进行了集中改造:本着“修旧如旧”原则,采取“一户一设计”的方针,7000多座古城民房在原有空间格局基础上被修缮加固,尽量守住了古城原有的风貌。
2015年,喀什古城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对那些不喜商业、崇尚古朴的游客,我有个建议:远离大路,往原住民聚居的小巷子里走。就像我选择的那家民宿位于东城区,离最热闹的美食一条街——汗巴扎直线距离不到200米,但只是拐了几个弯,就和人声鼎沸的汗巴扎宛如两个世界:只要你腿脚勤快一些,依然可以寻到理想中的“诗和远方”。
(二)
艾提尕尔清真寺位于喀什古城的西区、临近解放北路,它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1873年扩建后形成现有规模。
“艾提尕尔”的意思是“节日礼拜与集庆之地”,全寺总面积16800平方米,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大门用黄砖砌成,寺内有礼拜堂、讲经堂等十余座建筑,以绿色为主色。
如果你转完了喀什古城,那么一定别忘了顺道参观古城东南角的高台民居:顾名思义,这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族聚居区,相较喀什古城,高台民居的商业化程度没那么高,建筑的历史也更加悠久——一些世代相传的民居已存在了数百年。
在高台民居,你能看到古老的用泥土手工制作陶器的土陶作坊——高台民居的本名就是“高崖上的土陶人家”(“阔孜其亚贝希”)。
(三)
接下来,介绍下喀什市的其它景点。
香妃园
香妃园,距喀什古城五公里。
香妃,即乾隆帝容妃和卓氏,她是后宫所有嫔妃中唯一的维吾尔族。
真实的香妃生平,并无《还珠格格》中描述的那么浪漫,她跟乾隆属于典型的政治联姻:
香妃来自声名显赫的回部(南疆)和卓族,其父(阿里和卓)和其兄(图尔都)都是地方贵族,很多资料说香妃家族是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的后裔,这是以讹传讹:香妃祖上为玛合图木·阿杂木(16世纪中亚伊斯兰教苏菲派领袖),与穆罕默德家族并无血缘关系。
因家族协助清廷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有功,香妃被选入宫。有些人相信香妃在入宫前已嫁过一次人——她的前夫正是后来反清的小和卓霍集占,但这种说法也遭到一些学者的否定。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香妃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有件事可能会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失望:喀什这座香妃园不是香妃真正的墓地。据清朝官方档案和考古发掘证实,香妃葬在清东陵的裕陵妃园寝(今河北省遵化市),而喀什的“香妃墓”,其实是座家族陵墓,被称为“阿巴和加麻札”(“麻札”是维吾尔语“陵墓”的意思)。墓主为明清之际回部的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伊达雅图勒拉及其家族5代72人(大小和卓亦属此家族后人)。该墓始建于1640年,而那一年香妃还没有出生。
因此香妃墓的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是否要来,看个人兴趣。
盘橐城
盘橐城位于喀什古城东南方3公里处,为汉代疏勒国宫城遗址(存疑)。公元74年,班超率36名勇士进驻该城,以此为大本营与北匈奴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驻守经营达17年之久。
这个地方怎么说呢......若非对历史很感兴趣,也可不来。因为这就是个遗址公园,只有一段长8米,高3米的旧城残垣保留下来,景致一般。
玉素甫‧哈吉甫墓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1019—1085)是喀喇汗王朝著名的维吾尔族诗人。他出生于八剌沙衮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名门世家,后来为了求学来到喀什噶尔。
《福乐智慧》是玉素甫·哈吉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劝诫性长诗,语言清新、生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领域,不仅在突厥语诸民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研究喀喇汗王朝的重要史料。
玉素甫·哈吉甫的原陵墓建于11世纪中期,于上世纪60年代被毁。如今的建筑,是1987年重建的。
有些人大概听过这么一句话:喀什有“三个麻扎(坟墓),两个巴扎(集市)”——这三个“麻扎”之前已介绍了两处:“阿巴和加麻札”(香妃墓)和玉素甫·哈吉甫麻扎,这最后一个麻扎,属于麻赫穆德·喀什噶里。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出生于11世纪20年代,与《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吉甫是同时代人。他的最大成就是用阿拉伯文编纂出了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词典》,向穆斯林世界介绍了新疆与中亚地区的语言与文化,因而被视为突厥学的奠基人。
但这最后一个麻扎我没去,原因就一个:太远。与其它景点都在古城周边不同,喀什噶里墓在疏附县城西南30公里处,离喀什市区足足50公里。
还是蛮可惜的,与后来重建的哈吉甫墓不同,那是处真正的古迹。
(未完待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