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甘肃】
【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文明互鉴】
文明互鉴 青年同行
——国际青年文明互鉴对话会特写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东泽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9月21日,在“2025敦煌论坛:国际青年文明互鉴对话会”上,来自东盟国家的青年代表和中方各界青年齐聚一堂,以“文明互鉴聚合力,青春同行筑未来”为主题,在沟通中增进彼此了解,让不同文明的火种在对话中点亮。
青年,文明互鉴的使者
开幕式后,多位青年结合自身工作作主旨演讲。
“他们愿意通过参与国际交流、利用社交媒体、创建多语言课程等方式,成为和平与信任的建设者。”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丁洁说,青年是破除障碍、推动互鉴的关键力量。
丁洁在演讲中发出倡议:构建多层次交流平台,鼓励自主议题制定,建立青年主导机制,支持数字技术赋能,“让我们共同倾听他们、支持他们,与他们并肩同行。”
“数字技术为全球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与连接条件。”菲律宾全国青年委员会社会关系司司长克里斯塔贝丝认为,青年应站在时代前列,通过倾听、学习来凝聚力量,应对全球挑战,共创未来。同时,克里斯塔贝丝也呼吁青年要具备数字素养,以负责任和符合伦理的方式使用技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让世界更美好的目标。
敦煌学学者、历史作家邢耀龙以汉代著名外交家班超为例,深入阐述了河西走廊和敦煌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河西走廊不是简单的地理通道,而是像中国人房子里的走廊,连接着不同区域。敦煌这个多种文化交汇之处就是走廊尽头挂‘全家福’的地方,莫高窟壁画正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与多元一体的展现。”
“这座艺术圣殿保存了长达千年的文明记忆,700余座洞窟如星辰般散布于崖壁之间,容纳了2000多身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构成了一座举世无双的视觉史诗殿堂……”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吴炯炯的讲述,让现场的青年对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群起源、规模、功能分区和建筑形制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创新,让传统走向未来
青年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文明交流对话?传统文化如何“破圈”?
青年代表围坐半圈,分享焦点议题的不同视角。
“美美与共”国际志愿者项目、追索文物短片、马来西亚“丝路课堂”视频直播……全国青联委员、陕西历史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呼啸通过3个故事,讲述了博物馆用文化使者和国际云端课堂来传递情感共鸣,用视听叙事来共情中国对文明根脉的坚守,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同仁和我们共同合作,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让更多国家的青少年互相了解和认识。”
文莱Cerita Fabrikku服装定制公司经理法蒂尼介绍了文莱的传统文化。她认为,要让大家理解文莱的传统文化,必须要通过创新的方式来传播它,从全新的角度解读,在保持传统本色的基础上拥有全球属性。
围绕敦煌文化如何实现国际传播与“破圈”,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主任宋焰朋分享了敦煌研究院的具体工作。
“研究是核心,只有把文化的价值挖掘好,才能更好地去弘扬它。”宋焰朋说,他们一方面派遣专家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考察交流,另一方面邀请各国学者来敦煌参加专题研究班,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海外社交媒体进行线上传播,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促进文明互鉴,“利用国际视角让更多的外国友人用全新的方式来了解敦煌文化。”
对话会现场,新加坡“十指帮”木偶剧团总经理骆丽诗展示了他们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新尝试。“我们在演出中把《红楼梦》的故事用其他文化的表演形式来展现,让更多不同文化的人愿意来看我们的作品。”骆丽诗说,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要尊重本质,并找到新的方式来表达。
交流思想,碰撞灵感。国际青年文明互鉴对话会之外,近年来,来自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先后来甘交流合作,高质量开展了多场青年交流活动,举办了多个国际性论坛会议,为各国青年提供了共商发展的高端平台。
千年敦煌在交流中璀璨,未来的世界也将在青年一代的携手努力下,变得更加包容、和谐与繁荣。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