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州关帝祖庙主庙区,一株近千年树龄的洋槐树悄然“愈合”了它的历史伤痕——深陷的树洞被精心修补,仿佛时光未曾留下痕迹。
“这可不是简单的‘稀泥抹光墙’,从清除朽木、杀菌防霉,到涂抹‘伤口愈合剂’、采用环保材料填充,最后进行仿真修复,每一处修复细节都被郑重载入保护档案,让这些‘活文物’的生命故事得以完整延续。”解州关帝庙文物保护所园林科科长张伍寅介绍,“今年6月以来,我们已累计完成20余株古树的树洞修复工作。下一步,将系统推进保护措施,包括为重点古树修建围栏、设立警示标识,严禁游客触摸、攀爬,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为古树营造更安全的生长环境。”
作为解州关帝祖庙千年历史的绿色见证,这些古树名木不仅是庙宇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不可替代的文化地标。关帝祖庙、常平家庙及关帝祖陵现存古树名木159株,包括侧柏、丝棉木、国槐等多个树种。其中,树龄最高已达1800年。在岁月流转中,部分古树因土壤板结、营养不足、极端气候与病虫害侵袭而衰微。解州关帝庙文保所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分级管理”原则,制订并实施精细化修复方案。
解州关帝庙文保所多年来坚持不懈开展以复壮工程为主的古树修复专项行动,于去年11月启动新一轮复壮工程,秉持“一树一策”理念,投入60余名技术人员,依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营养配方,在复壮坑内依次填入树枝、松针土、专用配料等,并设置排气孔便于后期养护,确保工程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该工程由山西安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全程监理。
以今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施行为契机,解州关帝庙文保所创新推出古树名木认养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7月17日,首次认养仪式在常平关帝家庙崇宁殿前举行,活动以“生态+文化”为理念,通过凝聚社会力量,让古树保护成为人人可参与、愿参与的文化行动。
如今,一块块保护牌悄然悬挂于古树之间。保护牌采用中、英、韩三语标识,扫码即可了解树木详情与养护信息,成为连接公众与文化遗产的暖心桥梁。
莫以善小而不为,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祖庙,是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祖庙一马当先。近年来,解州关帝祖庙凭借其崇高的文化地位,连续举办的关帝巡城、诞辰庆典、文化旅游节等盛大活动,早已成为运城璀璨的文化金名片。景区深挖关公文化内涵,精心打造关公文化博物馆,创新推出关公实景剧,研发千余款特色文创产品,以丰富的业态、珍贵的文物和专业的服务,迈向助力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5A级创建新阶段。
“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创建5A,是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要任务,更是推动运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解州关帝庙文保所所长傅文元说,“目前,创建已进入‘临门一脚’的关键阶段。文保所立足关帝祖庙,深入对照国家5A级景区创建任务清单,明确职责与时限,深入调研、及时整改,全力以赴为5A创建贡献力量。”
走进解州关帝祖庙春秋楼,柔和的光束自冷光灯静静流泻,只见修复师正手持精密工具,对一尊关帝神像进行细致修复。
多年来,解州关帝祖庙春秋楼彩塑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出现了酥碱、残缺、起甲乃至局部塌陷等问题,严重威胁文物本体的稳定与艺术完整性。为最大限度保存这些珍贵遗产,解州关帝庙文保所早在2020年便启动保护申报程序,于次年9月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并由太原市晋博文物保护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精心编制保护修复方案。今年5月,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修复任务。7月10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解州关帝庙文保所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紧扣“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等原则,对修复流程与材料选择进行全程监督。
“我们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秉持审慎态度,通过表面清理、残缺修补、断裂修复、倾斜扶正等一系列精细操作,稳步推进修复工作。”项目负责人郝月仙说,“目前,工程已进入整体加固与扫尾阶段,预计近日即可完工。所有修复操作均严格符合可逆性要求,为未来可能的再干预留下空间。”
这场细致修复不仅为消除病害、稳固结构,更力求还原彩塑原有的艺术神韵,使其重焕昔日的生机与光彩。而与彩塑修复工程相呼应的,是解州关帝祖庙在文化展示与传播层面的创新探索:一个跨越3年至5年的全球关帝庙文化征集项目正在火热进行中。
这个以“天下关庙归故里”为主题的征集活动,正面向海内外99处具有地域、民族与文化代表性的关帝庙广泛征集并集中展示各庙宇的典型文物仿制品、祭祀器物与文化符号,利用祖庙东部长廊作为“祖庙祭堂”进行收藏展示。
处关帝庙,寓意“九九归一”。随着“祖庙祭堂”的建成开放,解州关帝祖庙将成为全球关公文化的汇聚点,游客与信众无需远行,即可沉浸式体验不同关帝庙的建筑特色、祭祀仪俗和历史脉络,深入感受关公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融合。(杨红义 杨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