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甘肃敦煌再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日至22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下简称“敦煌文博会”)如期举办。
本届敦煌文博会以“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为主题。来自97个国家和8个国际组织的嘉宾代表共赴盛会,为历届敦煌文博会之最。不同语言、文化在此相遇,为促进各国人文交流与人类文明互鉴注入新的力量。
在敦煌,见证文明交融共生
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友好往来、文明交流的桥梁。位于丝路要冲的敦煌成为多元文明交汇的枢纽。
历史上,来自西亚、中亚、东北亚的各民族在敦煌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研究员杨富学表示:“敦煌的价值在于汇聚——把世界各地的文化都聚在这里。”
泰国是本次敦煌文博会主宾国。该国文化部次长普拉索普·良恩表示,对于泰国而言,敦煌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佛教遗产沿着古老通道传入泰国。莫高窟壁画中的艺术元素与泰国素可泰和大城王朝时期的寺庙壁画有诸多相似之处,这充分说明了两国在历史上的紧密相连。”他说,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界里,文化是一座桥梁,是促进理解、孕育善意与激发和平的力量。
开幕式当晚,由香港中乐团带来的敦煌丝绸之路音乐会用精湛的演奏再现了丝路文化交流的盛景。乐团琵琶首席张莹介绍:“琵琶最早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内地的,与本土弹拨乐器融合后形成现在的形制。也正因为琵琶在敦煌文化中极具代表性,所以有非常多的以敦煌为题材的琵琶作品。”本次音乐会还将琵琶与新疆的弹拨尔等乐器结合,展现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本次敦煌文博会还集中展示了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文化艺术、旅游资源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让观众充分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
敦煌是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华灯璀璨,敦煌大剧院内座无虚席,9月20日晚,2025年综合提升新版《丝路花雨》作为敦煌文博会迎宾演出在此上演,以创新姿态展现敦煌文化的恒久魅力。
自1979年首演以来,舞剧《丝路花雨》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4000余场,是长演不衰的经典剧作。
“本次新版窦虎角色融入更多现代化编舞技法,同时,动作上汲取了北魏飞天壁画的艺术元素。”窦虎扮演者申浩田告诉记者。通过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再现丝绸之路的苍茫景象,借助智能追光系统精准捕捉经典舞姿的灵动瞬间,在此次2025年综合提升新版《丝路花雨》中,科技手段的运用让这部经典舞剧面目一新,更显青春活力。
香港天籁乐团呈现的《丝路回响:过去、现在、未来》主题音乐会同样展现了敦煌文化的创新表达。乐团艺术总监甘圣希介绍:“我们乐团创作灵感源于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壁画中的艺术形象,以敦煌古谱为基础,融入西方音乐编曲形式,力求让听众欣赏敦煌壁画中的韵律之美。”
在展览板块,丝绸之路敦煌杯创意设计大赛成果展吸引了众多目光。从玩偶、服饰到家具、摆件,敦煌文化元素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化身青春时尚的潮流表达。
策展人张竹君以一件服装纹饰为例介绍道,其设计元素借鉴了莫高窟壁画中“三兔共耳”的造型,但它并非简单照搬,而是取其神韵,传递“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文化内核。“敦煌文创的核心在于敦煌文化的当代诠释。创作者从当代视角出发解读敦煌文化,通过创新设计推动敦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作家叶舟看来,敦煌是开放的、活态的,至今仍在向文学、舞蹈、绘画、音乐等领域的创作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
敦煌是世界的敦煌
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后,西方探险家陆续来到敦煌,盗走了大量经卷、文书和壁画。“这是敦煌第一次走向世界,它是以被挟持的身份、带着某种历史的哀叹‘背井离乡’。”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正茂如此回顾敦煌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
彼时,远在法国求学的常书鸿在塞纳河畔偶然见到《敦煌石窟图录》,深受震撼。他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与创作环境,来到荒芜凋敝的敦煌莫高窟,开启莫高窟保护事业的先河。
从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以来,八十载春秋更迭,一代代莫高窟人秉承“莫高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从事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工作,使敦煌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性保护和系统性研究。
如今的敦煌研究院精心管护着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等六处石窟,形成了“一院六地”的管理模式,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至国内16省(区、市)150余处遗址保护,并辐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树立了“中国特色·敦煌经验”的文化遗产保护样板。
“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历程揭示了一条文明交流的规律:真正伟大的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保护与国际传播相辅相成。站在人类文明交流的高度,敦煌是中国的敦煌,更是世界的敦煌。”王正茂说。
如何让敦煌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乘虎看来,丝路题材影视创作天然具有跨文化基因与国际传播潜力。“随着科技浪潮重塑文化产业格局,应当坚持以人文精神为引领,以先进技术为驱动,创作出既彰显民族特色又能与世界对话的优秀作品,使敦煌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欧阳友权认为,敦煌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大IP,蕴含跨越时空的衍生能力和持久的全球吸引力。“在网络时代,敦煌IP需要借助数字化媒体的文学叙事和艺术表达,把敦煌故事延伸至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领域,实现敦煌IP的多元呈现。”
“未来,我们将持续扩大敦煌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创新弘扬渠道,活化传播方式,加强国际传播,推动敦煌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
(本报记者 王冰雅 尚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